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虽然在国内如火如荼,但却未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也缺少明星车型和国际知名品牌。新能源汽车站在创业圈、科技圈的C位已经很久了。本以为“老牌明星”特斯拉和国内“当红一线”造车新势力的拉锯战还会持续很久,没想到任何圈子里,都永远不缺后来者,故事要从海外讲起。
11月10日,电动皮卡公司Rivian上市。随后该公司股价接连上涨,仅仅用了3天就接连“扳倒”了百年主流车企福特、通用,并最终赶超全球第一大商用车制造商德国戴姆勒,市值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
最有趣的是,该公司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几乎没有任何收入;
第二,它目前只交付了156辆车,而且这些人都是员工;
第三,这家公司还远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必须扩建和新建更多工厂,美国与欧洲建厂计划也都成现在它招股书里。
遥想起特斯拉刚刚上市时,市值可是仅有20亿美元!
马斯克也在Twitter上回答网友针对Rivian的提问时,隐晦表达了对Rivian发展前景不太乐观看法,缘由便是「他们未实现规模化量产和收支平衡,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细想一下倒也不是完全不合理,毕竟当你在资本市场讲一个新故事的时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当你在资本市场讲复制一个成功的案例时,投资者反而觉得“小伙儿,有前途!”
01、在国内也是一样,想要复制故事的人并不在少数。
首先是360正式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哪吒汽车。从交付数量上来看,被称为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小鹏、理想、蔚来10月分别交付了10,138辆、7649辆、3,667辆。
而哪吒汽车10月交付了8107辆,在造车新势力中排第二、同比增长294%、连续9个月打破交付记录!与此同时,2021年1至10月哪吒汽车累计交付量为49534辆,同比增长398%,哪吒汽车累计交付量达到了75837辆,逼近理想的总交付量。
然后是小米、格力这些刚刚入局的跨界造车者。9月初,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通过微博宣布,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工商注册,总部落户北京经济开发区,同时晒出与初创成员的合影。
而据其10月18日在投资者日上的透露,小米汽车共收到2万多份简历,到岗研发团队453人;小米汽车预计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8月31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公司通过司法拍卖公开竞拍方式,以18.28亿元竞得银隆新能源3.36亿股,将成为其控股股东。
11月9日,原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名称正式变更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显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2月,注册资本约11亿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赖信华,经营范围含新能源相关领域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生产、销售等。
最后是造新能源汽车的老牌车企。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15的车型中,第一名为以低价杀出重围的宏光mini,第二名为比亚的的秦PLUS DM-i,第三名是特斯拉Model Y。
与此同时,前15名新能源畅销车排名中比亚的共占了6款车型。而“造车明星”理想、蔚来、小鹏三家车企蔚来没有1款车进入10月畅销前15新能源车排名,理想ONE和小鹏P7分别以7649辆和6044辆进入前15畅销车排名。
02、老牌车企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不过,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车窗口期正在收缩。
1至10月,汽车产销分别为2058.7万辆和2097万辆,同比增长5.4%和6.4%。
其中,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尤为抢眼,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9.7万辆和38.3万辆,环比增长12.5%和7.2%,同比增长均约为1.3倍,创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从乘联会数据来看,全国新能源渗透率,从1%涨到5%用了近四年时间,从5%涨到20%左右只用了9个月时间。
在快速增长的数据背后离不开产业内功不断精进。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势、技术弱势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变,建立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其中,动力电池技术全球领先。
智慧芽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总申请量的66.79%,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国之一。
03、另一方面 我国新能源车行业也存在不小的问题
比如产能过剩:据赛迪研究院统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已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仅约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1%。
再比如公司“小”、“散”:工商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有479家,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其中注册资本超过4亿元的大型企业仅占14.6%,注册资本小于4000万元的小型企业则占41.3%。
同时,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虽然在国内如火如荼,但却未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也缺少明星车型和国际知名品牌。
在全球减碳、电动化提速的大背景下,跨国汽车巨头开始“真刀真枪”的杀入新能源赛道:大众汽车加速推进电动化产品的落地;打造“最绿色电动汽车”成为宝马未来核心的发展方向;
奔驰计划从2025年起所有新发布的车型架构均为纯电平台;上汽通用到2025年将推出10款以上基于Ultium平台的国产新能源车型。
旧的造车新势力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去实现“换道超车”的远大抱负?老牌车企在前仆后继的跨界新势力冲击下能否继续保持优势?这些问题都只能留给时间去验证。
当然,除了这些,杀入造车战场的还有不少积极跨界的房地产企业,不过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