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转型谋变 加快布局新能源车全产业链

发布日期:2021-11-0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中国风光储网--新闻中心

核心提示:一条鲶鱼的到来,再次搅动了正处于电动化、智能化变革关键期的中国汽车工业。从今年3月正式宣布造车到今年9月正式注册公司落户北

 一条“鲶鱼”的到来,再次搅动了正处于电动化、智能化变革关键期的中国汽车工业。
 
从今年3月正式宣布造车到今年9月正式注册公司落户北京亦庄,再到10月19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公开表示首个工厂落户北京亦庄前,手握100亿造车资金的小米汽车一直是各个城市争抢的目标。
 
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汽车产业投资链长,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地方政府引进新能源汽车项目,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税收和就业。
 
过去几年,在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扶持下,地方政府对新造车项目的支持力度显而易见。上海先后引进特斯拉、参与威马D轮100亿融资、参股智己汽车,合肥引入蔚来,杭州牵手零跑。特斯拉、蔚来等公司也已经成为了当地先进制造业的代表性名片。
 
虽然小米汽车总部及首座工厂已经落户北京亦庄,但从此前小米与武汉、合肥、上海、西安等地方政府之间的绯闻来看,不排除小米汽车考虑在其他城市建设研发中心以及工厂的可能性,有的城市可能还会继续“争夺”小米汽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远比总部所在的竞争更加激烈。
 
换句话说,对小米汽车的争夺,其实是各地汽车产业综合实力的PK以及对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强烈愿望。
 
而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到武汉、重庆等传统汽车产业重镇,再到合肥、西安等新兴汽车产业基地,广袤辽阔的中国城市版图上,汽车产业的变革与升级正在加速向前推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高地正在形成。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用全新的坐标体系,从探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底层逻辑出发,重磅推出系列报道——《汽车新商业地理 | 寻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从产业布局、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消费能力、供应链体系等多个维度分析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合肥、重庆、西安等国内各个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本篇聚焦重庆新能源汽车市场。
 
沉睡中醒来
 
轻轨呼啸,3号线穿城而过。
 
南起渝北区西南部,北至巴南区西北部,作为全球运输效率最高、单线运营里程最长、地形条件最复杂的跨座式单轨线路,3号线穿过长江、嘉陵江,连接起巴南区、南岸区、渝中区、江北区、北部新城区,也见证着重庆这座以汽车工业为支柱的城市的荣光与梦想。
 
3号线鸳鸯站外,曾经见证重庆汽车工业发展历史的力帆汽车工厂已经夷为平地。
 
作为重庆汽车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力帆也成为过去几十年里重庆汽车工业沉浮与阵痛中转型的典型代表。
 
诞生百年来的汽车,一直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全球工业的风向标,而今,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汽车产业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作为全球汽车工业重镇的底特律早已开始在没落中寻求转型;与此同时,中国赢来了“换道超车”机遇,政策走在产业前面,产业走在市场前面。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重镇、有着“东方底特律”之称的重庆,转型,迫在眉睫。
 
一直以来,重庆以工业立市,是一座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其中,汽车产业则是重庆工业的重中之重,是重庆经济的支柱之一。
 
从2009年开始,乘着中国汽车产业飞跃式增长的势头,重庆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重庆汽车的产销规模从2009年的118.65万辆,到2015年已经增长至261万辆,成为全国第一大汽车生产基地。
 
2016年,重庆创造了一个巅峰时刻,汽车产量达到266万辆。就在同年,重庆市全年GDP以10.7%的增幅领跑。
 
也正是因为这组亮眼的成绩单,重庆被塑造成中国的“底特律”。
 
然而,好景不长,此后的几年里,随着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重庆汽车产业遭遇断崖式下滑。
 
自2018年以来,长安汽车产销大幅下滑,长安福特销量腰斩,长安铃木退出中国,北汽银翔因资金链紧张而被迫停产、力帆集团通过出售造车“资质”来缓解资金压力后,先后进入破产重整的程序。
 
在2019年,重庆汽车产量一度跌至138.3万辆的低谷。
 
重庆经信委副主任居琰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如果重庆汽车产业再不谋求转型,未来面临的不仅是支柱产业能否支撑得住的问题,背后还有几十万人的就业问题。
 
在重庆传统制造业转型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被认为是转型升级的两大关键。
 
2018年12月,重庆市政府发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要大力提升汽车产业产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轻量化水平,打造现代供应链体系,壮大共享汽车等应用市场,实现产业发展动能转换。
 
不过,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城市,重庆并没有像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一样,引入新造车公司投资项目,而是在雄厚的汽车工业基础上,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撑,主要仍然依靠原有的车企转型为主。
 
过去几年里,沪粤浙苏皖五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布局更加积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逐渐成为新能源车企的主要集中地,吸引了大批颇具潜力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热门选手。
 
多年来传统汽车发展留下的基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是重庆汽车工业的优势。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转型和发展,重庆在新能源汽车的多个板块上均有布局。在纯电、混动领域,重庆有长安新能源、东风小康;在增程式方面有金康新能源;在商用纯电领域有上汽红岩、五洲龙;在氢燃料电池方面则有庆铃。
 
然而,从影响力上来看,与上海的特斯拉、合肥的蔚来、广州的小鹏、深圳的比亚迪相比,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缺少一张能够打得出手的“王牌”。
 
今年以来,重庆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长安汽车,正加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阿维塔科技与长安新能源先后开启战略融资,引入外部投资者;与华为牵手后,赛力斯正在被更多的消费者认识。
 
不过,重庆想要更大力度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单纯依靠现有的传统车企转型显然是不行的,必须更加积极地拥抱变化,吸引或打造具有潜力的新造车企业。
 
“围绕汽车、电子信息这两个共有的支柱产业,今年,川渝两地经信部门联合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并有战略计划在推动。所以在这方面的发展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希望大家来重庆试一试。”今年6月12日,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招商投资局局长周青表示,“如果还不来重庆可能就会后悔,就像买房子、买股票一样,好股票会越涨越厉害,现在不买就会后悔。”
 
不过,在向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过程中,重庆能否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的“潜力股”?
 
阵痛中转型
 
在重庆传统制造业转型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被认为是转型升级的两大关键。
 
2018年12月,重庆市政府发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要大力提升汽车产业产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轻量化水平,打造现代供应链体系,壮大共享汽车等应用市场,实现产业发展动能转换。
 
按照规划,到2022年,全市汽车行业研发投入达到180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年新车型投放量达到20款,其中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10款以上。与此同时,重庆市政府还将在平台、研发、降低成本、人才方面给予企业资金等支持。
 
政策与资金的加持下,转型效果立竿见影。自2018年以来,两江新区共实施了近170个汽车大数据智能化改造项目,财政补贴2.6亿元、撬动企业资金近26亿元,并建成数字化车间 29个、智能工厂7个。
 
2020年,重庆汽车产业顶住了疫情压力,产量逆势上扬。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汽车产量158万辆,同比增长13%。
 
“重庆汽车产业2020年触底反弹,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今年将继续加快提质增效。不过目前全市汽车产业仍然面临行业的整体下行和疫情影响的双重考验,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6月13日,在2021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巡视员蒋学倩表示。
 
蒋学倩的担忧不无道理,从2016年中国汽车产量第一的“宝座”跌落,重庆汽车产业在阵痛中转型的五年时间里,武汉、上海、合肥早已乘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东风崛起,角逐“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重庆将抓住机遇,更加突出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主攻方向,继续加快推动我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期,进入全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头部阵营。”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0年9月7日,重庆市政府发布《重庆市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激励措施(2020年度)》(简称《措施》)。《措施》目的在于扩大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使用环境,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加快私人领域新能源乘用车推广应用方面,重庆市采取对市内销售并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车按照指导价(扣除国补后)进行降价优惠的,市财政及整车企业所在区县财政分别按优惠价的25%给予整车企业奖励;同时,对网约出租车、巡游出租车、公交车等公共用车进行不同程度的补贴奖励。
 
此外,重庆市还将对市内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进行优化,新能源汽车在路内停车位以及收费停车场免收停车费,并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费用给予补贴。
 
一系列的政策下,2020年,市内车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3.64万辆;截至2020年,重庆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0万辆,建成公共充电站超2000座、公共充电桩1.7万个,公用充电基础设施已实现全市区县全覆盖,处于西部地区领先水平。
 
进入2021年,重庆预计安排超10亿元资金,从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全过程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重点向充(换)电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倾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力争推广应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1万辆以上、新建充电桩6000个。
 
“在国家战略引领和政策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各方共同努力下,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周青表示,重庆基本形成了包括氢燃料电池在内的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事实上,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重庆在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非常雄厚的工业基础。
 
重庆拥有着全国最多的汽车厂商,包括长安、长安福特、重庆小康、力帆等20余家整车生产企业,遍布在渝北、江津、涪陵、万州、合川等十几个区县,总产能超过400万辆。
 
“重庆现有汽车生产企业41家,其中整车生产企业21家,专用车生产企业20家,形成了年产400万辆汽车的综合生产能力。还有40万劳动力汇聚在汽车行业领域内。”2020年7月,重庆市经信委汽车处处长刘芳介绍,目前,重庆汽车产业已形成“1+10+1000”的发展模式。
 
所谓“1+10+1000”发展模式,即以长安汽车为龙头的1家车企,东风小康、长安福特、庆铃汽车等10家国内外主流汽车品牌商和涵盖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等供应体系在内的1000多家零部件配套厂商。
 
其中,长安汽车两江基地年产能36万辆;长安铃木年产能5万辆(铃木已退出);长安福特重庆一、二、三工厂总产能约115万辆;力帆汽车重庆市璧山县微车生产基地、重庆主厂区规划总产能45万辆;长城汽车重庆永川区生产基地整车产能16万辆;上汽通用五菱重庆基地产能40万辆;北京现代重庆工厂整车产能30万辆;金康新能源规划产能5万辆。
 
此外,吉利近期也在重庆两江新区布局高端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投资约70亿元,将生产沃尔沃旗下高端电动品牌极星Polestar系列车型,规划年产能2.5万辆。
 
而汽车企业也带来了供应链的落地,重庆有着上千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配件配套厂商。
 
重庆还拥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近千家,具备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桥、内饰系统、空调等各大总成完整的供应体系。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注册地在重庆的包括传统动力、电子电器、底盘、车身内外饰件、通用工艺类、紧固件、电动化、原材料/散装物料、智能网联、包装物流、MRO服务模具/工装/设备/智能制造、汽车软件在内的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共1359家。
 
不过,在智能网联与电动化领域,重庆相对薄弱。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数量,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据不完全统计,注册地在重庆的智能网联相关企业仅有47家,包括9家环境感知公司、8家网络通讯公司、8家芯片公司、4家出行服务公司、5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3家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公司;电子电器相关企业215家,包括36家电子零件公司、18家电子控制单元公司、21家传感器公司等。
 
破茧重生
 
全国电动汽车产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9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1.9倍,比传统汽车增幅高出10倍以上。
 
重庆市经信委数据显示,1-9月,重庆全市累计产销新能源汽车9.7万辆和9.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3%和210%,其中9月新能源汽车单月产量同比增长247%。
 
不过,在今年9月全国新能源汽车车企销量排行榜中,重庆本地车企进入前十的只有长安汽车一家。同时,长安汽车上榜依靠的拳头车型——奔奔E-Star为中低端车型,9月销量虽近万辆,但与同类竞品宏光MINI EV(3.5万辆)相比,在产销规模上仍有差距。
 
从附加值来看,奔奔E-Star与销量同样过万的蔚来、特斯拉Model 3、Model Y、比亚迪汉EV等相比,差距更是不小。
 
不过,正如周青在大会上的发言,近两年来,重庆也加快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招商引资。
 
根据2020年12月21日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296个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20年重庆市营商环境仅次于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在全国排名第五。
 
除了引进吉利科技的投资完成对力帆汽车的破产重整、与北汽集团重整北汽银翔外,重庆还引进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电池研究总院及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在两江新区,吉利高端新能源项目加速推进;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华为与长安的合作也多次冲上热搜,成为业内焦点。
 
同时,重庆也希望拥抱新势力。在2021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蔚小理”也首次受邀参会,蔚来汽车李斌、小鹏汽车何小鹏、理想汽车沈亚楠、零跑汽车吴保军悉数到场,沈亚楠甚至将重庆称为“理想的第二故乡”。
 
不过,重庆虽然布局新能源产业多年,也在积极完善全产业链,但一直缺乏动力电池的企业。重庆弗迪电池工厂的落户投用,填补了这个空白。
 
目前,重庆弗迪电池工厂已达到了20亿瓦时生产能力,后续还将增加产线,将“刀片电池”产能扩大到35亿瓦时,远超预期规划的10亿瓦时。
 
今年8月,从事新能源车用、储能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电池的关键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的企业——荣盛盟固利与渝北区签约,将在重庆落户动力电池智能制造基地,规划用地750亩,总投资约50亿元,达产后预计总产能不低于10亿瓦时。
 
今年9月,赣锋锂业控股子公司江西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与两江新区正式签约,前期将投资54亿元,在重庆建设赣锋新型电池科技产业园及先进电池研究院。将在渝建设约10亿瓦时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并为固态电池的技术更新、产品迭代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重庆也正在打造差异化的城市名片,将换电引入整体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了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后一块“拼图”。
 
5月18日,力帆科技首款换电车型力帆80V下线,换电车型营运配套设施同步落地。重庆也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
 
根据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此次试点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创新应用;同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了汽车行业内在换电领域的首个基础通用国家标准——《电动车换电安全要求》,将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
 
业界认为,标准和鼓励政策同时出台,车电分离、换电模式进一步成熟,将迎来产业规模大爆发。而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将会推高对换电模式的预期。
 
“重庆今年要规划布局100座换电站,目前正在打造地方标准,这些工作都是未来要把重庆新能源的发展作为引领重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指出。
 
此外,根据《打造全国一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到2023年,重庆将建设成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换电模式示范城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场景建设规模和水平进入中国第一方阵。
 
具体目标上,重庆将新建车路协同道路超过1000公里,累计启动超过500公里智慧高速建设,建成换电站超过200座,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15万辆等。200座换电站主要集中在重庆主城区域。每座换电站每天至少可服务100台换电车辆,建成后具备2万辆换电车型的服务能力。
 
在落地方面,去年9月,吉利科技集团换电模式率先落地重庆两江新区。目前,吉利科技已在重庆主城区建设完成50座换电站,预计今年年底将建设完成100座,2023年计划落成200余座换电站,将重庆打造成换电示范城市,并将在重庆实现包括5万辆运营车辆和5万辆私人车辆共10万辆换电车型的投入使用。
 
此外,长安新能源与换电联盟伙伴也计划未来5年内在重庆市累计建成换电站100座。
 
“截至2020年底,重庆市累计建成充电站2029座、充电桩1.7万台,公用充电基础设施已实现全市覆盖,处于西部领先,高速公路快充网络辐射范围西部第一。换电站建设迅速铺开,在主城区及部分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换电站近60座,将在2021年内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换电服务网络。”周青表示,不仅如此,未来,重庆还将推进包括加油站、加气站、充换电综合能源站的建设。
 
今年,重庆汽车产业将继续沿着新能源与智能化主线前行。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将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大力发展燃料电池汽车,鼓励发展混合动力汽车;重点支持企业开发续航里程长、充电时间短、安全性能高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产品,产品质量技术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将重点实现辅助驾驶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加快提高车道保持系统、自动泊车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等自动驾驶系统的装车比例,着力提升汽车产品的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互及决策能力,推动行业智能网联水平达到国内先进,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智能网联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同时,重庆还将大力发展高性能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等产品,补齐传统汽车核心配套短板;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以及传统汽车车体控制系统和车载电子装置,实现汽车电子行业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新能源车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