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新政全面实施,预示新能源车未来走势

发布日期:2021-11-06  来源:My车轱辘  作者:中国风光储网--新闻中心

核心提示:进入11月,意味着2021年已经临近尾声,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各大汽车企业也都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即使全球缺芯给车市蒙上了一层
 进入11月,意味着2021年已经临近尾声,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各大汽车企业也都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即使全球“缺芯”给车市蒙上了一层阴霾,但依然挡不住市场前进的脚步。接近年末,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其中不少涉及了汽车和出行等领域,旨在优化市场结构改善老百姓的日常出行生活。
 
碳达峰在即,力推新能源
 
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将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通知》中还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事实上,近年在“双碳”战略目标引导下,新能源汽车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然而新能源车飞速发展的背后实际上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一方面是当前电池产量随着纯电动车需求量激增而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也就是“电池荒”。另一方面锂、镍等电池原材料随着不断开采,也出现了紧缺的问题。比如,从去年年底开始,锂电池材料的价格一路飙升,身价暴涨了四倍。
 
 
于是人们的目光投向了更加清洁环保的二次能源。近年,全国多地相继推出支持氢燃料发展的法规,包括北京市、广东省、青岛市等20多个省市和地区,当中至少有13个地区提及了加氢补贴,而广东省还率先发布省级加氢站补贴政策和明确针对综合能源补给站给与支持的省份。
 
 
从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方案来看,未来新能源汽车将会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不过对于消费者而言,新技术新时代的变革意味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消费时更应该谨慎考虑,而不是盲目尝鲜。
 
换电模式能否成为新主流?
 
发展新能源势在必行,但锂电池纯电动车的未来主导地位依然毋庸置疑。但目前来看,纯电动车如今在续航和充电技术上已经到达了一定的瓶颈,更进一步则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投入。在新一轮的布局中,换电模式或将会成为与充电模式并行的主流补能方式。
 
今年上半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国家标准,并于11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汽车行业在换电领域制定的首个基础通用国家标准,可以说是电动车换电模式的重要转折点。将有效规范使用换电技术的电动车在机械强度、电气安全、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安全水平,保障换电电动汽车的安全性。
 
而除了国家标准的正式落地,在换电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方面的政策也没有落下。
 
 
10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纳入此次试点范围的城市共有11个,其中就包含了北京、南京、武汉、三亚、重庆、长春、合肥、济南8个综合应用类城市,以及宜宾、唐山、包头3个重卡特色类城市,囊括了乘用车、商用车以及重型商用车等多个领域。
 
本次试点总体推广目标为推广换电车辆10+万辆、换电站1000+座,在节能减排方面,力争达到节省燃油70+万吨/年、碳减排200+万吨/年。
 
 
相比起传统的充电模式,换电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只需要在几分钟内就能让车辆满电复活,无需等待漫长的充电时间。但这也逃不开与充电模式同样的难题,那就是普及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问题。一方面是节假日难以满足爆发性的出行旺季,另一方面则是闲暇工作日无人光顾造成资源浪费,这也是发展换电模式中最需要完善的一点。
 
尽管在缺芯的大环境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姿态。在今年9月份,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20%,提前触碰到了本应在2025年实现的目标。但从产品结构来看,当今不断增长的渗透率靠的是低端和高端市场,主流的中端市场依然难以攻下。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