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配版Space X 飞行汽车成为车企未来?

发布日期:2021-11-02  来源:汽车之家

核心提示:低配版Space X 飞行汽车成为车企未来?


北京小鹏汽车三里屯旗舰体验中心,一辆类似飞行器的车辆摆在离街道最近,也是最显眼的位置,透过大大的橱窗可以看到整个样貌。熙熙攘攘,路人走过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上下打量一下。这款车就是小鹏研发的第五代飞行汽车――旅航者 X2。
 
是不是听起来有些“不务正业”?但其实还有更“不靠谱”的。特斯拉CEO马斯克已经将触角伸到了太空,其一手创办的Space X成为了全球首家私人的宇航飞船生产商以及太空运输商。如果说飞行汽车让人感到新奇的话,那Space X只能用“疯狂”来形容了。
 
考虑到火箭“不是谁想造就能造的”,飞行汽车顺理成章便成了汽车厂商的第二选择。目前吉利首款商用化的飞行汽车――太力Transition已在美国开启预售,价值近200万人民币;小鹏也计划在2024年实现量产飞行汽车,价格计划控制在100万元以内。
 
在小鹏的构想中,飞行汽车是将飞行器和汽车相结合,既能地上跑,也能在空中飞,解决极端路况时的出行问题,并集成于一键启动、一键返航、一键降落等操作。
 
而吉利认为,飞行汽车有两大应用场景,一是适合长航程使用,跑道起降,可代替部分小型通用型飞机,满足城市之间的出行需求,另一个就是都市内的多螺旋桨垂直起降的机型,符合都市内拥挤空间的起飞降落,可替代地铁、出租车等,满足都市内的交通出行。
 
随着小鹏高调宣布自己的飞行汽车规划,飞行汽车也再次成为业内议论的热点。
 
在厂商的宣传中以及媒体轮番的消息轰炸下,很多人好像已经开始相信,飞行汽车真的马上就要来了。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能想象到的可能是电影中那些酷炫的飞行画面、以后上下班终于不会再遇到堵车的具体场景。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飞行汽车有多遥远?商业化不会比Space X早多少
 
从理论上来说,飞行汽车要想走进人们生活大概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设计研发――量产制造――法规适配――市场推广――售后保障。不过就目前而言,走得最快的厂商也处在前两个阶段,大部分厂商依然处于设计研发的探索阶段。
 
从技术上来说,飞行汽车实现量产其实并不难,毕竟现在已经有厂商实现了量产。荷兰公司PAL-V在2018年推出了其最终量产版飞行汽车,并在公司网站上开启了预订,售价约60万美元(约合近400万人民币)。吉利的太力Transition也已开启预售。
 
但量产不代表一切。现在大部分创业公司设计出来的飞行汽车,大多数以飞行功能为主,仅在地面泊车。不具备像现在的汽车产品那样,有比较好的底盘功能来保证驾驶的舒适性、地面行驶的安全性。

未来的飞行汽车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助理研究员钱煜平看来,飞行汽车很多技术要素是基于电动汽车与智能网联的产业基础,是面向未来立体交通体系的工具。其很大可能性是一个自动驾驶车辆,而不是一个由人来操纵的车。另外,现在的飞行汽车强调垂直起降功能,这样城市里可以容纳多辆飞机同时起降。
 
现在很多飞行汽车厂家已经宣告了自己的量产时间、所使用的技术、能实现的场景。表面上来看,飞行汽车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但想要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还有一段距离要走,需要通过商业化的形式来推动,需要考虑安全、易用、成本和法律等因素。
 
北京理工大学未来立体交通研究院副院长张利国指出,“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为航空器安全性带来了一定的解决方案,但也带来了新的难题,这需要大量实验去验证其可行性。”这其中就包含了交通法规的问题,也涉及到商业化应用场景的问题。
 
“飞行汽车陆地上走是没问题的,但要飞的话肯定需要在特定的地方飞,例如郊外或农村一些低空可以适当开放的地方”,一位业内人士说道。
 
很多人认为飞行汽车可以将地面的交通路面拓展到低空,从而有效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就目前的法规而言,低空域管理其实比地面交通管理更加复杂,也更加混乱。如果说用飞行汽车来解决地面交通问题,着实有些天方夜谭。
 
再者,马斯克也曾公开吐槽过:飞行汽车就是被放大了1000倍而且噪音更大的无人机。当它们降落的时候,只要是没有固定在地面上的东西,都会被吹走。最终在未来空中交通出行上,马斯克选择了“Space X”。
 
考虑到上述问题,我们会清楚地发现,其实飞行汽车的商业化不会比Space X早多少。换句话说,飞行汽车离我们的距离其实还很遥远。

是交通工具 更是新一代智能终端
 
既然暂时还看不到飞行汽车实际的应用场景,为何人们对它还有如此浓厚的兴趣?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得益于以往电影大片中恢宏场面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猎奇心理,让飞行汽车一直都有着足够高的话题性。同时随着自动驾驶、人工智能、5G技术、智慧城市等这些新概念的出现,“机器人时代”即将来临,飞行汽车也必将成为新的智能化终端。 
 
大家不妨设想一下,未来如果有一天,很多的私人飞行汽车飞行在空中,如果都是人为去操作的话,首先对驾驶者的身体素质和应变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其次对飞行的驾驶系统也有很高的要求。这样看来,我们需要自动驾驶功能更加完善的飞行汽车。
 
作为未来智能终端,飞行汽车势必可以实现非常完备的空域管控,所有的驾驶都交给城市的中控系统或者城市大脑来对飞行汽车的路径进行规划。这样的话,可能就会大幅缓解现阶段地面交通的拥堵问题,提升人们的出行效率与体验。
 
北京理工大学长聘副教授、青年汽车托举人才张旭东指出,“过去十年的增长点是电动汽车,现在十年是智能网联汽车,下一个十年或者二十年,增长点很有可能就是飞行汽车。”这也就是说,未来飞行汽车的市场规模相比于Space X要大很多,它所面对是所有消费者,而不是作为一款小众产品存在。
 
资本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推手,势必要走在前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现阶段资本已经开始不断加大对飞行汽车领域的投入。
 
中信证券去年的研报显示,预计到204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美国投资公司摩根士丹利也预测,到2030年,飞行汽车市场将达到3200亿美元,预计到2040年和2050年,城市空中交通的总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和9万亿美元。
 
飞行汽车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也吸引了众多玩家参与。
 
据权威机构统计,截至目前,“飞车热”已经吸引了超160位“猎手们”入场,这其中除了汽车制造厂商,还包括波音、空客这样的老牌飞机制造商,Uber、腾讯这样的科技公司。查看过往的新闻可以发现,对飞行汽车最热情的可能就属汽车厂商了。
 
一直以来,人们都很看好类似Space X、飞行汽车这种自带高科技属性产物的发展。

特斯拉能异军突起,突破万亿市值,超越丰田、大众、通用等一众老牌车企巨头?很显然高科技的企业形象起到了关键作用。除了特斯拉在汽车自动驾驶、电动化技术上的突破,Space X的加持作用也很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小鹏汽车在10月24日发布了飞行汽车的相关计划以后,其当天猛涨11.47%。
 
低配版的“炫肌肉”?

作为面向未来出行的两种交通工具,Space X与飞行汽车有很多相同点。两者都是面向未来空中出行方式的产物,尽管离人们的距离还很远,但前景是广阔的。再者,就目前而言,两者已然都成为了高科技的代名词。
  
两者的差异也很明显。首先在技术层面,Space X对技术水平的要求更高,毕竟涉及到航天领域,目前大部分还是受国家管控,而飞行汽车部分厂商已经到了成品的量产阶段。
  
此外,对更多企业来说,在还没看清楚商业化模式之前,不管是飞行汽车,还是Space X,其实都处在“烧钱”阶段。相比而言,飞行汽车的资金消耗是勉强可以接受的。毕竟不是谁都有马斯克那么雄厚的资金支持,其在创立特斯拉、Space X之前,已经靠“Zip2”、“PayPal”等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再者,从应用场景上来说,飞行汽车是规模化产品,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而Space X不管从重复使用次数,还是维修周期上来说,都意味着高成本,这在商业化过程中也意味着更小众的用户群体。
  
而在商业化之前,各大厂商涉足火箭飞船、飞行汽车领域,其实还有另一层面的原因,那就是高科技竞赛。就像Space X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词,进一步提升了马斯克和特斯拉的科技极客形象,从而助推了特斯拉的快速发展。
  
从这一角度来讲,Space X可以说是“炫肌肉”的天花板,而飞行汽车就是低配版的“炫肌肉”。
  
这也是新时代汽车行业的新玩法,做汽车不能只做汽车,智能电动时代,谁代表科技,谁就赢得了品牌高地。不管是传统汽车厂商吉利,还是造车新势力小鹏,都在开拓汽车以外的业务板块,而飞行汽车也只是其中之一。
  
例如吉利除了涉足飞行汽车板块,还参与投资了航天卫星项目,成为全球第二家、中国首家的一边造车一边造星的车企。除此之外,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创办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还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了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全球高端手机项目。有网友不禁感叹,这股疯狂劲儿都快赶上马斯克了。
  
同样与特斯拉模式相像的小鹏汽车,一直以来也营造一种高科技的品牌形象。何小鹏也直言,小鹏骨子里面是一家科技企业。每年的10月24日也成为了小鹏汽车科技日,这一天除了讨论未来出行的课题之外,也成为了小鹏展示前沿科技的大舞台。
  
由此可见,不管是Space X,还是飞行汽车,其实都是厂商品牌高科技形象最真实、最具化的体现。如果按优先级排列的话,不管是技术层面、资本规模,还是实现的难易程度,Space X都是排在第一位的,而飞行汽车只能退居其后。很多车企做不了 Space X,研究下飞行汽车还是可以的,“干”就是了!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