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连续多家电池企业曝出车用动力电池涨价的消息,虽然此次电池涨价主要涉及商用车行业,但仍有人担心,电池会不会像芯片一样让人“心慌”?
在我看来,这种担心是有必要的。
早在去年,就有人曾预判,汽车零部件可能会出现断供隐患,但谁也没想到汽车会被一块小小的芯片打倒。2020年,一家头部自主车企曾预判电池可能会是抢手货,因此囤积了大批电池,结果2021年遇到的是芯片荒,形势逼迫下,这家车企董事长不得不带队到南方向另一家民营车企借芯片。
两件事情看似偶然,但背后有一个共性问题,汽车开始从过去的需求问题转向供给问题。说得直白点,让车企头疼的问题从“如何卖出去”变成了“怎么造出来”。
回答电池涨价的原因,一家原材料企业负责人给出的理由一针见血,就是因为大家都将目光聚焦到终端电动汽车市场,没有关注到需求辐射到材料上游引发的供给侧矛盾。对所有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来说,涨价对谁都不是好事。因为长期价格上涨带来的是原材料供需失衡,扰乱的是整个电池产业供给秩序。
涨价除了带来供给失衡,也正在倒逼电池上下游企业从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寻找出路。由于碳排放与能源等一系列原因,电动汽车产业链必须优化产业技术体系,提高产业链的再制造和循环发展能力,不能依靠单线条的采购关系解决供给侧问题。
电池涨价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就是典型的供给侧改革问题。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的是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和需求侧围绕“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发展动能不同,供给侧注重的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中国汽车增长过去多依赖“三驾马车”来拉动,从经济逻辑上看,“三驾马车”只是经济组成的一部分,是应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需求端短期动力,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对应着改革、转型、创新)“三大发动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国汽车市场化发展30多年,在需求端上练就了炉火纯青的本领,老百姓想要什么,企业就造什么,一个政策能解读出一万个商机。也正是因为对需求端的敏感,让中国汽车养成了赚“快钱”的惯性:什么好干干什么,总想当风口上的猪。
几天前,长期研究供给侧改革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私下交流时表示,如果国家继续推动房地产发展,中国经济可以达到8.4%的增长速度,但国家放掉了2.4的经济增长点,目的就是要求整体经济脱虚向实。在他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从芯片荒到电池涨价,我们应该看到汽车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过去,汽车产业习惯了用钱解决一切问题,恒大案例已经活生生地告诉我们,钱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必须承认,中国汽车已经从需求端进入供给端改革时代。未来,汽车上下游要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供应端创新着手,只有解决好供给侧矛盾,才能彻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问题,否则今天缺的是芯片、电池,明天有可能就会为一颗螺丝钉发愁。
一切改革都要从自身做起。作为媒体人,我们也应该转变自己的评价思维。以往评价一家车企,大家总喜欢盯着企业产能、销量、融资规模和销售渠道。今后,我们应该多重视挖掘企业技术、体系和效率能力,尤其在供给侧结构创新上,要多为汽车产业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