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德国和波兰有望成为欧洲电池生产中心,到2030年将占欧洲总产能的40%以上。日前,在欧盟电池联盟大会上,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塞夫科维奇(Maros Sefcovic)称,欧盟在动力电池供应方面存在巨大缺口,需要在2025年力争实现动力电池产业自主。
欧盟委员会称,欧盟需要构建动力电池产业链。到2025年,欧盟企业可以为至少60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动力。
欧亚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随着电动车经济性的迅速提高,以及欧洲国家与地区监管力度加强,从长期来看,该市场有望保持高速增长。该报告称,在欧洲市场中,德国更受电池制造商的青睐,其最大的预期产能将在2026-2030年期间增加150GWh以上。此外,德国和波兰有望成为欧洲电池生产中心,到2030年将占欧洲总产能的40%以上。
在电池电芯组件制造上,上述报告认为,正极材料竞争激烈,部分电池生产商也向后整合以生产正极材料。中国和韩国企业正在成为欧洲市场电解液的主要供应商。同时,虽然欧洲负极生产商正在兴起,但锂电隔膜仍由亚洲生产商主导。
欧亚咨询认为,在构建欧洲动力电池产业链中,欧洲企业在原矿供应生产原材料有足够储备,其中电池原材料的生产主要分布在芬兰、挪威、英国、法国、德国与捷克,这为欧洲动力电池生产提供支持。
欧亚咨询合伙人邓俊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如果想发展动力电池产业链,其优势在于,首先,目前欧洲新能源汽车行业还是处于一个成长期,行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会带动上下游各企业的蓬勃发展;其次,欧洲动力电池法规相对完善,可以指导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邓俊认为,欧盟虽然有动力自建动力电池产业链,但欧洲电池技术仍相对落后,核心技术仍在亚洲,同时,基础设施亦有短板,在生产一些隔膜材料、负极材料时,企业还有短板。
“但是,欧洲有很多的工业强国,在短期内其技术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比如,传统汽车强国德国就表示,不会放弃新能源汽车转型浪潮。而波兰也有望成为未来的电池中心,波兰的电池路线规划较早就吸引了像LG等大批大型企业,已形成了规模化的电池产业链雏形。”他称。
如何深化合作?
欧亚咨询的报告称,亚洲企业是主要的电池和组件供应商。其中,亚洲与欧洲企业在该领域的合作涉及原料、电芯组件、电芯生产、电池包和模组生产、整车厂、回收等全链条。
邓俊认为,从当前的时间节点来看,中国企业还是有很多的机遇参与到欧洲新能源电池的供应链之中。此前,中国企业在德国有一定基础,且与宝马、戴姆勒、大众等公司的合作已相对成熟。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深化合作,为双方共同提供价值。
同时,邓俊提醒,最大的问题在于政策与监管风险,其次,本地化也是亚洲企业在欧洲市场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在欧洲建工厂时,要符合欧洲的设备技术、安全保障的标准,如何适应高标准是亚洲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
“再次,动力电池供应链安全和人才供给也存在一定风险。”邓俊称,“目前动力电池的产业链涉及欧洲、亚洲多个国家,一个国家的上游原材料及化学品的供给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全链条。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劳动力不足是欧洲劳动力市场面对的主要问题,而这就需要从亚洲供给人才,由此就需要考虑如何融入本地化和签证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