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颠覆者,DM-i超级混动三大超级性能让用户用钱包投票
为用户带来最直接的利益,是DM-i超级混动的宗旨。比亚迪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DM技术总设计师杨冬生表示,DM-i超级混动是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准确来讲是围绕大功率驱动电机和大容量动力电池供能为主、发动机为辅的电混架构,颠覆了传统混动技术以油为主的设计架构。DM-i超级混动实现了超低油耗、静谧平顺、卓越动力三大超级性能,将为用户带来近乎完美的纯电驾乘体验。
DM-i超级混动追求极致行车能耗
为实现超低油耗,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有哪些法宝?杨冬生认为,首先这主要得益于DM-i超级混动采用了大容量大功率刀片电池,先进的电混架构以及高效的动力系统。
首先,DM-i超级混动专用功率型刀片电池的电池容量在8.3kWh-21.5kWh,电池容量最小8.3kWh,SOC智能可调20%~70%,至少可实现4度电范围调度,使得整车有更多的机会纯电行驶。不仅如此,大容量大功率的动力电池还可以为高效的动力系统做后盾使之长期保持在高效区工作。
说到DM-i超级混动搭载的这款全球最高效的动力系统,不得不提的就是拥有热效率43.04%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0%的骁云-插混专用涡轮增压1.5Ti高效发动机、最高效率达到97.5%的电机(90%以上高效区占比90.3%)还有综合效率高达98.5%的双电控,均是行业拔尖的水平且完全自主研发。高效的动力系统,加之控制系统对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机的智能功率分配,保障了DM-i超级混动系统能长期保持在高效区内工作。在HEV串联模式下,发动机可以和轮端解耦,发动机运行工况由散乱的面工况变为聚集的线工况。这一改变可谓好处多多,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发动机处于高效工作区间的时间,从而显著提升发动机的工作效率,使得发动机在综合工况下,38%以上高效区工作占比高达70%。整套动力系统优先用电,追求极致效率,自然可以实现超低油耗。
在“超级混动 比亚迪DM-i平台暨新车预售发布会”现场,比亚迪DM-i超级混动车型也同步开启预售。作为全球首款搭载DM-i超级混动的战略车型,秦PLUS DM-i的NEDC亏电油耗可低至3.8L/100km,将彻底改变用户对传统家轿的油耗认知,纯电里程可达50~120km。
DM-i超级混动为用户带来完美的纯电驾乘体验
DM-i超级混动还做到了全工况的静谧平顺。DM-i超级混动的发动机和EHS电混系统等核心部件本身就以NVH表现出众著称,再通过优化整车控制系统,DM-i超级混动会控制车辆一直处于NVH最优的工作区间内。此外得益于完全解耦的系统架构,DM-i超级混动实现了更大的纯电驱动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工况下,即便车辆亏电时,DM-i超级混动依旧可以实现纯电行驶为主,八成以上的时间都会采用纯电驱动,发动机熄火待机是常态。18%的工况下HEV串联模式行驶,发动机与轮端解耦保持在高效舒适区间带动发电机发电的同时由电机驱动。只有在较少数情况下,发动机才会直驱。总体来看,有近99%的工况下都是由大功率驱动电机单独驱动,实现近乎纯电般的乘驾体验。
DM-i超级混动动力表现全面超越2.0T涡轮增压发动机
超低油耗和静谧平顺之外,卓越动力是DM-i超级混动给用户带来的又一份惊喜。杨冬生指出,发动机、驱动电机和刀片电池叠加提供了强大动力,DM-i超级混动的动力表现全面超越2.0T涡轮增压发动机。DM-i超级混动所配备的大功率驱动电机,后备功率更充足。此外,电机响应时间更快,十毫秒级电机响应远超同级燃油车百毫秒级发动机响应,使得起步加速更快,百公里加速更优。
据了解,搭载DM-i超级混动的车型中,秦PLUS DM-i 7.3秒就可破百,宋PLUS DM-i 是7.9秒,而作为一款中型的SUV,唐DM-i的百公里加速也只需要8.5秒。毫无疑问,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比加速,三款新车都很难找到对手。
DM-i超级混动满足了用户对一辆好车的期待,不仅给用户带来了超低油耗、静谧平顺、卓越动力的用车体验,还以超长续航有效缓解了用户的里程焦虑,可油可电综合续航可达1100km+(NEDC)。
全系统自主研发,DM-i超级混动重新定义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
DM-i超级混动是比亚迪厚积薄发的力作,其颠覆性的表现,凝结了比亚迪在插电式混动技术领域的软、硬实力。DM-i超级混动系统架构中的核心部件全部采用了比亚迪自主研发及制造的产品,全车的控制系统也完全由比亚迪自主研发。杨冬生表示,多年来,比亚迪在插电式混动技术领域的整体软硬件开发能力的技术积累沉淀,造就了DM-i超级混动系统。
DM-i超级混动是以电为主的架构,作为辅助动力的发动机,需要按照工况区域来做减法,从过去全面兼顾高、低速性能,向更加高效聚焦,是DM-i超级混动专用高效发动机的主要特征。DM-i超级混动目前共推出两款专用高效发动机,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和骁云-插混专用涡轮增压1.5Ti高效发动机。
因为以上特性,热效率43.04%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可以在稳坐全球“热效率之王”宝座的同时动力性也得以两全。为了突破热效率瓶颈,这款发动机不仅攻克了超高压缩比、超低摩擦、分体冷却等核心技术,还自主研发了一套电喷系统,才最终成为了全球发动机界“珠穆朗玛”,带来了世界领先的产品。
凭借43.04%全球量产最高热效率,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一经发布就迅速成为了明星产品,得到了行业专家的一致认可,认为这款发动机改写了发动机教科书,获得了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
同时,为了覆盖C级车型,DM-i超级混动系统还搭载有骁云-插混专用1.5Ti涡轮增压高效发动机。这款发动机采用VGT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动力性强是一大优势,为了兼顾经济性,骁云-插混专用1.5Ti涡轮增压高效发动创新性采用米勒循环的同时也引入了高压缩比和低摩擦等前沿技术,获得了最高热效率40%的好成绩,达到业界领先水平。
被视作DM-i超级混动“灵魂”的EHS电混系统同样强大,较之上一代混动系统,EHS电混系统的体积缩小了30%,实现了更优的轻量化设计,总体重量也减轻了30%。
杨冬生指出,EHS电混系统采用了扁线电机,最高转速高达16000r/min,峰值扭矩达到了325Nm,峰值功率最高达到160kW;减速器采用极简设计提升了传递效率;并且电机采用先进的油冷技术,大幅提高散热效率,使电机功率密度提升至44.3kw/L;同时电控系统搭载比亚迪第四代IGBT技术,电控综合效率高达98.5%。EHS电混系统通过对发动机、驱动电机和发电机的智能功率分配,保障DM-i超级混动更多地处于高效工作区间。
全球首创的DM-i超级混动专用功率型刀片电池采用了磷酸铁锂电池,符合比亚迪针刺标准。杨冬生表示,这款刀片电池采用了串联式电芯成组设计,即一节刀片电池(单节电压达到20V以上)内有多节卷绕电芯串联而成,大大提高了刀片电池的体积利用率,更有利于产品的平台标准化。
DM-i超级混动专用功率型刀片电池采用冷媒直冷以及脉冲自加热的全球领先热管理技术。相比液冷,冷媒直冷的换热效率提升了20%;脉冲自加热是比亚迪的全球首创技术,通过电池高频充放电达到提升电池温度的目的,比液加热提升10%。此外,DM-i超级混动不仅搭载了3.3kW和6.6kW交流充电,其长里程版还搭载了大功率直流快充,30分钟充电至80%。交流充电和直流快充两种补电方式实现了充电场景的全面覆盖,同时也可以让DM-i超级混动车型的使用方式更加接近于纯电动车。
除了自主研发的DM-i超级混动专用功率型刀片电池,12V磷酸铁锂小电池这项黑科技,也十分优秀。电池虽小,工艺却一点不马虎,独具一格的采用了无铅化技术(全球范围内,比亚迪是第一家应用该项技术的企业)。一方面坚持了新能源产品绿色环保的理念,另一方面充放电效率较传统铅酸电池更高,经济性好。启动电池智能化是自主研发的又一技术亮点,独立的电池智能管理系统(BMS)可以高效管理小电池充放电和维持最佳功耗状态,这样既保障了小电池的安全,又降低整车系统的能耗。同时具有智能化电量监测管理功能,进一步达到系统保电目的。而且磷酸铁锂的小电池与整车同寿命,不像铅酸电池一样两三年就要换一次,更耐用。
综合来看,DM-i超级混动兼具软硬实力,充分发挥了以电为主的特性,比亚迪以技术的积累实现了传承和突破,DM-i超级混动,为颠覆而来。
为颠覆而来,DM-i超级混动引领全球混动技术新风向
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比亚迪潜心技术研发的初心所在,也是多年以来比亚迪能够一直引领全球新能源市场的根本动力。DM-i超级混动的到来,再次展现出比亚迪在插电式混动技术领域的颠覆性创新以及在电驱动核心技术领域的突出优势。
杨冬生表示,从2008年推出全球第一款实现量产的插电混动技术至今,十三年的沉淀积累,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比亚迪投入了2000名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精心打磨,最终打造出DM-i超级混动这一重磅级科技力作。
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让比亚迪有实力、有底气根据用户需求设定技术目标,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插混技术。DM-i超级混动以电为主的架构,真正实现了多用电、少用油并且高效用油。杨冬生表示,电量充足时,DM-i超级混动就是一台纯电动车,具有静谧、平顺、零油耗等纯电动车一切优点。在电量耗尽时,DM-i超级混动就是一台超低油耗的混合动力车。
而从DM-i超级混动的工况来看,DM-i超混真正做到了以电为主,实现近乎完美的纯电驾乘体验。在NEDC工况下,亏电时纯电行驶占比仍高达70%。可以看出,无论是插混技术的突破性还是对用户用车成本的照顾,DM-i超级混动都展示出了引领行业的优势。
传承与突破,DM-i超级混动,为颠覆而来!DM-i超级混动的技术独特性和强大颠覆实力,树立了全球混动技术的新风向标,将有效破除制约新能源车替代传统燃油车的瓶颈,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加速新能源车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