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加快动力电池分层发展
2020年四季度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2020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完成110.9万辆,同比增长3.9%。预计,2021年全国销量预计能增长40%以上,突破180万辆。
整车销量的回暖带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快速发展。2020年11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12.7GWh,同比增长40.7%,环比增长29.1%。
值得注意的是,快速增长的产量依旧跟不上市场需求。以国内动力电池“黑马”——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为例,“目前公司订单充足,客户都是拿现金来等货。我们正计划在2021年扩大产能。”该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刘静瑜说。激增的业绩也传导到产业链上下游。如宁德时代的重要上游企业先导智能,其2020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2.85亿元,同比增长68.54%,就在2020年底,该公司位于珠海的华南总部制造基地奠基,预计5年内产值超7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引导等因素影响,此前一度因能量密度低,拿不到补贴而被“边缘化”的磷酸铁锂电池又受到市场关注。“高比能是动力电池不断追求的方向,但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性、可靠性更加重要,这给了磷酸铁锂电池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方海峰说。
这种政策导向的调整已经获得了市场的反馈。作为2020年爆款的五菱宏光(参数|图片)MINI(参数|图片) EV,凭借3万元左右的售价和良好的市场定位,一经推出月销量就迅速攀升至万辆规模。
“未来,市场可能呈现出两端发力的情况。”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满足城市日常通行的A级车的动力电池,将以成本更低、安全可靠的磷酸铁锂为主。B级车以上则会以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离子电池为主。
动力电池尚未到达技术“奇点”
作为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不仅占据全车40%左右的成本,更极大影响着车辆的性能。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迅猛,但在核心技术研发等领域依旧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前瞻技术面临专利壁垒。近年来,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之间的“专利战”时有发生,涉及电极材料、电解液成分、制造方案等多个领域。超凡知识产权电池技术总监蒋涛表示,中国企业在专利数量等方面近年来增长明显,但在涉及到差异化产品及下一代创新电池方面与国际龙头还有差距。以动力电池领域龙头企业LG化学、宁德时代为例,LG化学在专利数量上更加领先,且在材料、电芯、模组与PACK领域分布相对均衡,宁德时代在模组与PACK领域的专利数占到了全部专利的50%以上。“专利诉讼实际上是技术与市场竞争的外延,可以预见的是,动力电池‘专利战’问题将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概念炒作“催熟”技术。1月9日,蔚来汽车发布新能源轿车ET7(参数|图片),宣称使用150kWh固态电池,续航里程可突破1000公里。“从目前技术条件看,蔚来应该采用的是固液混合的锂离子电池,性能指标应该不用怀疑,但成本和安全是难点,实际表现有待考证。”中电十八所某研究员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固态电池、锂硫、锂空气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被市场广泛关注,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动力电池的前瞻技术尚未成熟。以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固态电池为例,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正明教授表示,目前固态电解质材料体系尚未成熟,电极/电解质界面电阻高,尚不能满足多指标应用要求,仍需通过材料优化、结构调控、界面改善等方法进行完善。
技术研发与制造升级不可偏废
受全球减排共识、“咖啡法则”等多重因素影响,预计2021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将迎来景气加速向上的拐点,产销预计达4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50%以上,由此带动动力电池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空间达5000亿元,2030年超万亿元。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行业长期发展看好,但依然要关注三大方向。
其一是技术研发需以安全为核心,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循环耐久和成本之间寻求平衡点。多位专家表示,短期看动力电池技术“奇点”尚未来临,新技术的可靠性也需要时间去积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既要关注前瞻技术的研发,又不可因市场火热而操之过急,忽视新技术所蕴含的风险。
其二是关注制造水平提升,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质量。汽车生产的高度自动化特征对供应链稳定性、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受生产工艺、设备等因素影响,动力电池产品的一致性问题依然存在,这也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既有助于企业优化自身要素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也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降低风险。
其三是关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升动力电池系统的设计开发与产业化水平。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不论是电池的充换电问题还是梯度利用问题,光靠动力电池企业难以全部兼顾。建议动力电池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以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的适配性,带动产业链整体向上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