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产销占全球一半,动力电池仍需“提质降本”

发布日期:2020-09-16  来源:上观新闻

核心提示:尽管产销占全球一半,动力电池仍需“提质降本”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现在,我国动力电池产销量连续三年占全球一半以上。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目前还是大而不强,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仍然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需求。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动力电池在技术上的进步,突出表现在:能量密度在升,成本在降。《新能源汽车蓝皮书(2020)》显示,从乘用车用动力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看,2017年第1批至2019年第11批推荐车型目录数据显示,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平均值由106.7wh/kg提升到147.9wh/kg,提高38.61%。同时,车用动力电池成本持续下降,2016年至今,平均供应价格(含税)下降50%,年均下降15%以上。
 
中汽中心新能源汽车与财税政策研究室阮艺亮称,我国三元材料体系电池正沿着高镍、低钴路线演进,主流动力电池企业近年的三元电池产品材料体系(镍钴锰)比例开始从“523”“622”,发展到当前的“811”或镍钴铝(nca)体系。与此同时,具有循环寿命长、安全性好、成本相对低优势的磷酸铁锂(lfp)体系电芯,正在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与三元电池的系统能量密度基本达到同水平,如果电池系统结构优化跟进的话,可以在部分主流乘用车上实现规模化应用,预计2020年的市场份额就可能提高。“随着乘用车热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磷酸铁锂电池低温充放电的缺点有望得到克服,将进一步推动磷酸铁锂电池在部分乘用车型开展批量应用。”
 
肯定成绩,还得正视问题。阮艺亮认为,概括起来是“优质产能不足、劣质产能过剩、成本居高不下”。在技术路线方面,技术战略、供应链战略不清晰或执行不到位,建设非主流技术路线产品生产线,直接导致生产线建成即改线;在市场订单方面,小批量、多型谱和技术要求频繁更新的产品订单,导致生产线调整和物料浪费,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生产成本自然居高不下。
 
我国已经进入新能源汽车规模化推广的时代,要求新能源动力电池有更高的安全性、耐久性,更好的电性能和更低的成本,这就必须加快动力电池技术的创新突破。阮艺亮建议,在迭代产品方面,企业应聚焦更高比能量动力电池研发,针对高端车型的快充要求展开技术攻关,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功率密度。在预研产品方面,建议企业重点布局固态电池,加强不同类型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研发,研制高安全性、长寿命和高比能量的产品。同时,关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协同发展的场景应用。
 
他还建议,着力培育动力电池企业产业生态圈,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两三家动力电池先进企业,联合装备制造企业、上游材料企业,避免多家企业各自研发、各走弯路、浪费社会资源的问题。
 
中汽中心新能源汽车与财税政策研究室工程师王佳表示,动力电池产品质量是新能源汽车安全使用的重要保障。目前,相比日本、韩国动力电池企业,我国车规级动力电池产品合格率和一致性仍然存在差距,需要经过分选后才能集成配套整车,这就导致良品率下降,抬升了生产成本和售后成本,降低了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动力电池生产质量,是当下企业和科研机构面对的大问题。
 
王佳建议,坚持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双全”安全发展观。建议行业主管部门有效整合行业组织、企业和社会力量,完善整车、动力电池、充电设施安全监管机制,引导行业组织和企业打造更加智能化的大数据安全监控平台。强化产业链企业作为安全生产主体的责任,提升企业安全意识和产品防护水平,鼓励企业建立和实施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体系。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