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三大汽车巨头将改变世界新能源汽车的格局?

发布日期:2020-04-07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核心提示:近日,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席预测满布网络。其最新发布的《2020电动汽车指数》报告显示: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宝马和戴姆勒三大汽
近日,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席预测满布网络。
 
其最新发布的《2020电动汽车指数》报告显示: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宝马和戴姆勒三大汽车巨头的产能在2020年会翻一番,将生产超过100万辆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到202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70万辆,超过中国。
 
《电动汽车指数》报告的出台,是基于麦肯锡自行编制的一个指数,即“电动车指数”。这个指数设置了9个变量,由此对世界范围内七大电动汽车生产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中国和韩国的产业状况进行对比。
 
但凡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会有各种评价,麦肯锡的“电动车指数”就是对新能源汽车这种新事物建立的一种评价体系。应该说作为咨询公司,它的反应够快,产品设计够高端。但至于这种评价体系是否科学,预判是否准确,又当另说。
 
早在2010年,麦肯锡根据这个指数,将中国排在全球第三位。2012年调低到第五位,2014年再度调低到第六位。这几年,麦肯锡还真没少在新能源汽车评价方面做事情。比如出台《中国电动汽车调研报告》,并对中国颁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做出评价。
 
德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将在2021年超过中国,麦肯锡的这一预判是否准确,现在对它做出评价肯定是为时尚早,且不妨对他们已经做出的判断进行一下回顾。
 
2012年麦肯锡表示,中国规划的2015年5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难以实现。 3年之后,根据当年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8.32万辆。
 
2013年,麦肯锡又发表了一个报告称,美国最有可能率先普及电动汽车。事到如今,6年过去,2019年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全年销量大概在36.9万辆左右,市场渗透率提升至2.2%。
 
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为381万辆,当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20.6万辆,市场渗透率为5%左右。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占全球销量一半左右。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受制于多种因素。在目前新能源汽车成本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各国政府还在依靠补贴政策促其发展。同时,电池续航能力、安全性能,以及充电桩的配置等,也都会制约新能源汽车的最终消费。
 
国家刚刚公布的政策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将延长两年。而在此之前,地方政府已经在陆续出台各种促进汽车消费的补贴政策。在车牌松绑方面,以杭州最为开放,在2020年一次性增加2万个指标;而在补贴方面,广州将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每车1万元综合性补贴。
 
随着最新政策的出台,各地必然还会出台更为优惠的购车政策。而前几天北京流出又撤回的关于释放10万个购车指标的消息,是否会正式公布,拭目以待。
 
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进展还包括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这种电池号称“不怕穿刺和火烧”,在安全性和寿命方面领先于同类型电池。当然,它的最终性能,以及它为大众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还需要量产化的数据出台。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消息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显然是一个利好。
 
另外,判断新能源汽车的走向,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和传统内燃机动力相比,新能源汽车在减少排放方面的功效不错,各国也纷纷出台各种燃油车的禁售时间。但这不等于说,今后的若干年就一定只有新能源汽车这一条路。
 
前两年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曾经主办了一场“传统燃料车辆动力技术转型升级国际研讨会”,德国博世集团、德国道依茨集团、奥地利AVL公司、德国FEV公司、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日本日产公司、欧洲内燃机协会、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中国一汽集团等均到场参会,涉及行业领导、跨国公司、业内专家等。几位海外专家均表示,国外的车企都是两条路并行,既有内燃机,也有电动以及混动新动能。科技部部长万钢也在会上明确表示,内燃机在相当长时间内依然会是汽车市场的主力。
 
显然,未来汽车动力的发展路径,将是殊途同归。哪种动力能为节能减排做贡献,能为环境保护做贡献,就走哪一条路。退一步说,即使是新能源汽车最后独霸天下,也不排除仍然有内燃机动力的存在。世界永远是一个百花齐放的世界,有需求就有存在。如果德国能够生产出更多的新能源汽车,也是一件好事,那一定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以及整体经受住产品、技术、市场等多种考验的结果。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