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企业莫做迷途“小红帽”

发布日期:2017-08-29  来源:电池中国网

核心提示:今年上半年受到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退坡的影响,整车企业普遍要求动力电池厂家下调电池价格,下调幅度达到20%,但伴随着电池材料的涨价,“我可以不赚钱,但你不能让我赔钱”已经成为部分动力电池企业同整车厂合作的底线。
     近期车企动作频频,先有北汽新能源宣布完成111.18亿元B轮增资,北汽集团与戴姆勒更是在中德两国最高领导人的见证下,签署了50亿元人民币新框架协议,在北京奔驰建立纯电动车生产基地及动力电池工厂,引入奔驰品牌的纯电动车产品。后有福特汽车同众泰汽车签署了《关于纯电动乘用车业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有意向成立一家从事纯电动乘用车及其零部件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的合营公司。加上早先同大众汽车50.61亿元牵手成功的江淮汽车,越来越多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获得了国际汽车品牌的青睐,汽车业的巨头携巨资争相来华做新能源汽车的 “洋女婿”。

而根据业内人士分析,国内新能源汽车出现众多“灰姑娘”和国家即将实施的机动车“双积分”制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我国百亿财政补贴促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但西方车企的战略重心却依然偏向于燃油车,随着欧美等国也将“油改电”的汽车能源改革政策提上日程,提出更高要求的车辆排放标准,甚至表明要在未来禁用燃油车,西方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纷纷开始了抢滩登陆。汽车“双积分”制度在国内施行已成板上钉钉的事情,为了在今后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继续分得“一杯羹”,选择同国内本土品牌合资建厂,成了当下众多西方车企应对“双积分”政策最快捷的方案。

西方车企的涌入,在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资金流和技术流的同时,也必然会对目前形成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造成强烈的冲击,而动力电池企业的发展也将会随之受到影响。据电池中国网了解,2016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共有140余家国产动力电池配套企业,而国内注册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数量则远远超过这个数量,这也就是说相较于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产业“小而散”的情况更加严重,在未来的市场整合中新能源汽车业的整合相较于动力电池业将更加残酷和激烈。伴随着更多披着“众泰”、“江淮”外衣的合资车的出现,国内自主品牌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增加,而对于汽车这种耐用消费品而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决策较慎重,消费者将更多地在车辆的型号、性能、品牌、售后、性价比上作比较,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将有可能面临出局的悲惨命运。而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如果下游车企出局,将陷入市场萎缩的危险境地,从而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在今年4月的《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届监事会第九次会议决议公告》中,一汽通过了一项关于调整未来新能源产品实施地点暨终止建设新能源工厂技术改造项目的议案。至此,这项历经5年,计划投资43亿的新能源汽车改造计划,最终惨遭终结。而根据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天津一汽2016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7辆。我国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变成了一汽的“被遗忘的那五年”,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能源汽车的“出局者”将尸骨累累。

超威创元总经理孙延先曾表示,动力电池企业一定要斟酌自己的客户,一些受到政策刺激,以拿国家补贴为目的,追求短期效益的整车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它们是迟早会倒掉的,它们会拖累我们处在上游的企业,是要吸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血的。

今年上半年受到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退坡的影响,整车企业普遍要求动力电池厂家下调电池价格,下调幅度达到20%,但伴随着电池材料的涨价,“我可以不赚钱,但你不能让我赔钱”已经成为部分动力电池企业同整车厂合作的底线。即便如此,整车厂要求降价的呼声却从未停止,部分电池企业为挽留客户,降价幅度甚至达到了30%。新能源汽车要同燃油车竞争,形成竞争力,动力电池的成本是必须要降低的,但这需要时间去调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符合当前阶段的价格要求,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业的生态建设而言是有害无利的。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手段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无可厚非。但过盲目追求市场份额,打价格战,最后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甚至可能成为车企“出局者”的陪葬品。

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不单纯是造车成本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车企综合实力的竞争,对于“吃药上瘾”的整车企业而言,不能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如何降低车辆成本上。尽快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才是赢得未来新能源汽车竞争的关键所在。今年上半年凭借Model S和Model X两款车型热销占据美国新能源汽车45%市场份额的特斯拉,其Model S和Model X价格远远高于目前国内市场上热销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的价格,不由让笔者反思“成本控制”真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不二法门”么?

“世界很大,赚钱的地方很多!”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欧美车企同国内企业合作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取经,学习我国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动力电池方面的经验。西方车企积极同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牵手”,为国内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提供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动力锂电的机会。像宁德时代为宝马配套电池这样的“水晶鞋”将越来越多,动力电池企业保证动力电池产品质量,打入国际供应链体系,利用国际汽车品牌的美誉度靠,打响动力电池品牌的知名度才是长远计划。


 
关键词: 锂电池、新能源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