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挤压 PACK企业已“时日不多”

发布日期:2017-08-15  来源:动力电池网

核心提示:随着资本的不断加码,第三方PACK企业的技术优势正不断被车企和电池企业不断削弱。第三方PACK企业能否巩固市场,创新发展模式,事关企业未来的市场生存。
 但是随着资本的不断加码,第三方PACK企业的技术优势正不断被车企和电池企业不断削弱。第三方PACK企业能否巩固市场,创新发展模式,事关企业未来的市场生存。

普莱德副总裁张仁柏指出,在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方面,可以通过电池的轻量化来实现,具体为一方面可以在箱体、模组设计上大量使用了新型、轻型材料铸造铝合金实现轻量化;另一方面在模组上使用CMT焊接、激光焊接、粘接等新工艺,实现结构简化和减重。

电池PACK的轻量化设计契合了动力电池高比容量的发展趋势,PACK正成为新能源市场新的风口,2017年上半年资本市场在PACK领域动作频频。2017年4月7日,东方精工完成对普莱德的收购;4月1日群兴玩具收购时空能源,加上上汽与宁德时代、欣旺达和国金汽车集团建立合资PACK公司等。

上汽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PACK厂

除此以外,电池厂和车企加码PACK环节的戏码也在不断上演,宝马、长城汽车、比亚迪、远东福斯特、狮科技等企业均在投资建设动力电池PACK厂。

在资本市场、电池厂和车企的集中布局下,PACK市场即将迎来爆发期,但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国内PACK企业间的技术水平两极分化严重,真正能达到下游整车厂商需求的优质PACK厂商屈指可数,随着政策和客户对PACK技术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

在市场的推进下,拥有核心技术并专注于PACK领域的第三方PACK企业的竞争优势开始凸显。业内人士指出,在pack产品的定制化、专业化的设计组装上,第三方PACK厂做得更好。

但是随着资本的不断加码,第三方PACK企业的技术优势正不断被车企和电池企业所削弱。第三方PACK企业能否把握住这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期,迅速巩固扩大市场,创新发展模式,事关企业未来的市场生存,也考验着企业管理者的智慧。

PACK市场热度不断攀升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动力电池PACK行业增速高达229.5%,容量也突破了300亿元,达到346.9亿元。2016年,行业市场规模为453.1亿元,同比增长30.6%。从2017年1-5月行业企业投资兼并步伐加快的现状来看,未来3年年均增长率将在37%左右,到2019年,动力电池PACK行业将形成千亿级市场。

依托新能源产业的推进和动力电池的增量,PACK市场的发展之路看似一片坦途,但殊不知在整个新能源领域的众多细分市场中,PACK产业却是一块实实在在的“短板”,其技术发展水平制约着电动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推广,集中表现为动力电池的单体性能不差,但成组技术与国外差距明显。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以往车企对PACK的重要性往往缺乏认识,PACK在整车成本中占比较低,长期以来不受整车企业的重视,不少企业的PACK应用只是将电芯进行简单的串并联,在PACK的整车设计上进行设计和组装基本无从谈起。

 

聚合物软包电池自动化PACK线

另一方面在于技术储备薄弱,过去几年,借着政策的“东风”,新能源市场粗放式发展下,产品低质低价泛滥,电池零部件企业对产品研发缺乏热情,在PACK领域同样如此,鲜少有PACK企业能沉下心来搞技术,导致国内PACK的技术水平一直裹足不前。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指出,在利好政策推动下,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忙着加大产量,竞相向电池企业催货,为及时拿到电池产品甚至降低质量要求,一些PACK企业为了保障供应,降低了质量标准,放缓了技术研发的步伐。

今年以来,市场风向开始转变,新能源市场化转型下,用户对电动车的性能要求不断提升,兼之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成为新的趋势,PACK产业的市场价值正日益凸显。资本市场、电池厂和车企的不断加码布局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回温,将PACK市场的热度不断推高。

进入第二季度,PACK市场热度持续高涨,7月17日普莱德与北汽福田签订2017年度采购合同中,福田汽车承诺在2017年内向普莱德下发5500台商用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系统采购订单,总金额为人民币9.5亿元;6月26日普莱德与北汽新能源签订2017年采购合同中,北汽新能源将向普莱德采购8万套动力电池,合约金额36.89亿元。

专业PACK企业技术优势明显

除此以外,桑顿新能源、欣旺达等5家企业今年以来也收获了大笔PACK订单。

PACK市场热度的持续升高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动力电池市场持续放量,尤其是从第二季度开始,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回温,PACK的市场需求也呈递增趋势。随着电池产检和推荐目录前期报备工作的完成,预计电动车市场第三季度将迎来市场爆发期,届时PACK的市场需求增量也将不断上升,进一步推高市场。

另一方面是由PACK在动力电池系统的重要性决定的,PACK作为动力电池系统生产、设计和应用的关键步骤,是连接上游电芯生产与下游整车运用的核心环节,能否将这项“核心技术”收入囊中,对车企和电池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车企掌握PACK核心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沟通成本以及潜在采购风险,更好地做好电池系统的一致性要求。

两头挤压第三方PACK企业处境艰难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PACK行业市场参与主体有三种类型:电芯生产企业、整车企业和第三方PACK企业。数据显示,2016年电芯厂商pack营收规模在271.8亿元,占比60%;整车企业和第三方PACK企业均实现营收90亿元,占比为20%。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车企和电池厂加码布局PACK市场后,第三方PACK企业竞争压力剧增,市场份额被进一步蚕食。据统计,2017年前6批公告的1743款新能源车型中,由第三方PACK企业配套的车型占比已低于20%,上半年中,第三方PACK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也下降到不足20%。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下降到更低。

专业PACK企业在推荐车型目录中占比被压缩

某PACK企业高管也指出道,目前专业做动力电池PACK的第三方厂商就像“三明治”一样面临着双层夹击。其一是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压迫,动力电池系统PACK需要大量成熟技术的相互交叉与协作,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研发的投入,风险巨大;其二是来自电芯企业和整车厂的挤压,第三方PACK企业在研发实力、资金、规模方面都偏弱偏小。

相较于第三方PACK企业,电池企业和车企在PACK市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从电池企业来看,一方面在于PACK属于动力电池产业链中的一环,电池厂生产的PACK应用可以实现内部消化,不愁没有销路;

另一方面,在于电池企业在电芯生产上,具有规模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的优势,而PACK作为电芯的附属产品,自然可以将规模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不断的延伸到PACK产线中。

其次来看车企,除了同样可以将生产的PACK实现自产自销的优势以外;还具有能更好把握PACK与电动车之间的最优匹配度的优势,因为PACK的设计需求均由整车厂提出,具体包括空间尺寸要求、结构强度、热管理、系统接口、BMS匹配、IP等级和防护等,显然整车厂更清楚自身需求,更明白PACK系统在设计上如何与整个电动车系统达到最高匹配度,以实现PACK与车的有机协调和统一。

同时也有特斯拉、宝马、通用等车企对外采购电芯自行研发电池组和管理系统的成功经验在先。

显然,在PACK市场竞争中,车企和电芯厂都有着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第三方PACK企业面临着被排挤出市场的威胁。甚至有有业内人士坦言,“第三方PACK企业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

技术为王创新合作模式

不过市场竞争终究是技术为王,在PACK市场应用中,电池企业和车企的PACK主要集中于客车领域,而客车电池以单体较大的方形电池为主,电池组结构较简单,对PACK的技术要求较低,因此电池企业和车企的pack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

而第三方PACK公司的应用集中在乘用车和专车领域,PACK的成组设计和技术标准明显较高。显然第三方pack企业的技术水平上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目前乘用车仍是第三方PACK企业的应用主体

2017年Q1新能源汽车销量中,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90%。乘用车作为第三方PACK企业的应用主体,随着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不断放量,只要第三方PACK企业巩固好现有的市场,必然会迎来市场应用的快速增量。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第三方PACK企业在巩固原有市场和进一步扩大市场上具有两大突出优势,第一是提高PACK产品性能,PACK技术涉及电化学、机器、系统软件、热、流体、通信等众多学科,而大部分车企和电池企业研发的主攻方向是电化学和材料学,在pack的研发上,面临着人才和技术壁垒暂未实质突破的困境。

而第三方的PACK企业则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多年的专业PACK研发下,积累了较好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在资本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不断优化产品性能的研发进度。

第二是降低PACK成本,随着动力电池系统PACK对于技术和资金需求的不断提高,整车厂和电池厂规模化的成本优势逐渐降低,PACK交由更专业的第三方PACK企业来做,在成本控制上会比较合理。

做好产业链合作成为第三方PACK厂生存关键

北京欧鹏巴赫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干振桦指出,第三方PACK企业想要分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红利,就必然要依靠比电池生产企业、整车企业更专业的技术及更好的成本控制来实现与整车厂的合作。

随着动力电池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动力电池产业链专业化分工趋势会逐渐明显,未来优质的电芯厂商、模组厂商与PACK集成厂商强强联合,巩固竞争优势的合作模式将成为必然趋势。

在资本和市场加码下,电池企业、车企与第三方PACK企业间技术差距正不断缩小,给予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缓冲时间已然不多,而能否把握目前短暂的市场先发优势进行资本引入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就成为第三方PACK企业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

目前,在创新发展模式上,普莱德确立的确立的“北大先行(电池正极材料)+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电芯)+普莱德(动力电池系统PACK)+北汽新能源(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应用)及福田汽车(新能源商用车整车应用)”的产业链分工合作模式、中航十八所与智航新能源(电池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模式、捷能科技采购高性能电芯的整合模式,都已在市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