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压力下 外资车企开始与竞争对手共同寻求规模

发布日期:2022-04-07  来源:NE时代新能源  作者:中国风光储网--新闻中心

核心提示:转型压力下 外资车企开始与竞争对手共同寻求规模
 在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为了进入新的市场,获得技术上的支持,亦或是其他形式的资源共享,大部分新能源车企的选择是报团取暖,特别是对于起步较晚的外资车企。
 
转型压力下外资车企开始与竞争对手共同寻求规模
 
2020年,通用、本田首次官宣将合作开发两款基于通用汽车 Ultium 动力总成的本田品牌电动汽车,2022年4月5日,双方公开表示将基于新的平台开发经济型的电动汽车,从2027年开始生产,合作由北美市场扩展至全世界。除此之外,双方还在电池开发方面有深度合作关系,自动驾驶业务也有股权联系。
 
从合作开发车型,到电池开发再到自动驾驶业务的投资,通用与本田的绑定进一步加深。
 
除了通用和本田,在转型压力下,PSA和FCA选择合并,雷诺、日产和三菱联盟,福特借助MEB平台投产欧洲市场,特斯拉、丰田正考虑开发小型电动SUV平台。
 
为了在电动化转型中将资源最大化、成本最低化,外资车企开始与竞争对手合作开发车型,共同寻求规模。这一点与国内存在差异,国内车企更倾向于纵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基于车企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是在智能网联部分,共同开发车型的比较少,最多就是通过共享模块化平台平摊开发费用。
 
一方面,外资车企转型相对较晚,所以对市场有企图心的肯定是会加快转型脚步,但是传统业务暂时也没法完全抛开,资金和其他资源无法完全用在转型上,所以自然而然会寻求与其他车企的合作;另一方面,外资车企在转型过程中,中国市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国内又有产业链和开发技术都比较完善的竞争者,联合其他车企进行抗衡理论上来说胜算相对大些;此外,日系、美系和韩系车企各自的优势不一样,合作可以进行优势互补。
 
但是,如果外资车企进行联合开发然后进入中国市场,会不会对国内车企产生什么影响呢?
 
外资车企进行联合开发进入中国市场会对国内车企产生影响吗?
 
目前在国内车企中,一部分是本土车企,另一部分是合资车企。随着乘用车合资股比的全面放开,外资车企可以独资在中国进行汽车生产,这也意味着进行联合开发的外资车企如果在中国有生产工厂,首先在产能上是有保障的。
 
外资车企大规模电动化转型的时间点在2025年,迟一点的在2030年左右,中汽协预测2025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逾600万辆,平均到车企销量可能在几十万到百万辆左右。虽然这个体量和合资车企在中国的燃油车体量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就合资车企目前的新能源车销量相比,这个领先幅度是非常明显的。
 
等到外资企业解决了开发、生产的问题,要在中国市场和本土新能源汽车进行竞争,还得在价格和性能上展现优势。价格优势来自于成熟的产业链,这一点国内车企有较大优势,至于性能,能与燃油车共用的部分技术已经没有谈论的必要,竞争空间主要集中在三电和智能网联部分,三电部分目前产业链相对完善,至少是比外资车企有优势,智能网联部分国内有很多企业在开发,国外也有很多第三方公司提供服务,这个目前还未形成定势。
 
整体来看,即便是外资车企进行联合开发,最后的结果可能会缩短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但是要在中国市场崭露头角很难。而且,合作毕竟是一个互相妥协和共同创造的过程,这其中变数很多,宝马和戴姆勒因为资金的问题分道扬镳,谁又能保证联合开发一定会有结果呢?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