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新能源企业特锐德发布公告称,拟将其控股子公司特来电分拆至科创板上市,该方案已经由董事会审议通过。
作为国内充电桩市场的龙头企业,特来电占据了40%左右的下游市场。但与此同时,前期庞大的资金投入和目前较低的利用率,也使得企业尚未正式进入盈利阶段。
01
明星投资者站台
在特锐德最新发布的公告中,分拆特来电上市,是一次突出公司主业、增强独立性的主动出击。
特锐德表示,通过该次分拆,特来电将成为公司下属独立的以新能源汽车充电网业务为核心的上市平台,通过科创板融资增强资金实力,从而进一步加大对充电网业务的投入。
事实上,特锐德早就在为特来电分拆上市做准备,在近年吸引了不少明星投资者加入。
2020年3月,特瑞德表示,特来电13.5亿元规模的增资扩股获得了国调基金、国新资本、鼎晖投资等知名投资方领投,投资后估值约78亿元。
此后,特来电宣布开始启动境内分拆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在2021年中,特来电又吸引了国家电投、普洛斯等投资者,增资约3亿元,投资后估值约达到136亿元。
此外,特来电的投资方还有亿纬锂能、上海久事等知名企业。
各方投资后,母公司特锐德仍持有特来电77.71%的股权。
02
难做的充电桩生意
尽管特来电备受资本方青睐,但目前公司的财务数据并不乐观。
特来电创立于2014年,目前运营终端数超过26万,总充电量超过117亿度,是国内名副其实的“充电桩一哥”。
前期的重资产投入使得特来电拿下了国内充电桩市场 40% 左右的份额,但同国内绝大多数充电桩运营企业一样,特来电也正陷在“高投入”和“慢回报”的困境中。
2019到2021年,特来电分别实现营收21亿元、19亿元和31亿元,净利润则连续三年为负,分别是-7512万元、-1.71亿元、-5132万元。
盈利难题,依然尚未解决。
特来电的重要竞争者星星充电、国家电网等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地。
一面是新能源汽车大火之下企业备受市场关注,另一面则是快速扩张之后,充电业务盈利能力严重不足。
这与充电桩的使用效率低下有关。
数据显示,目前充电桩的平均利用率仅能够达到3%-5%,一般而言,利用率要达到10%-15%才能实现盈利。
与此同时,用户对于充电桩使用的选择十分多样化,95%以上的用户都用跨站充电的行为,这也导致充电桩运营商之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事实上,不少曾经风靡一时的充电桩运营企业已经黯然退场。
当然,这并不能否认充电市场的前景。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车桩比超过3:1,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飞涨的情况下,充电桩建设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充电桩纳入“新基建”后,我国充电桩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
与早期的“煎熬”相比,近两年市场也有了明显的改观。
在2020年特来电的年报中,成都特来电实现了盈利,净利润为3800万元。
与此同时,头部充电桩企业也开始反思在粗狂扩张阶段的不足,探索更多盈利的可能。
特来电就曾经提出探索电动汽车经营、分时租赁等服务,并逐渐向“智慧能源管理”转变。
显然,跑马圈地之后,充电桩的生意逻辑已然发生了变化。资本加持之下,特来电能否成功掘金?浪潮汹涌之中,谁又将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