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迅猛,全年共销售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在新车销售中占比为13.4%。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售中比例会达到20%。但与此对应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配套仍然存在巨大缺口。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784万辆,公共充电桩却只有114.7万个,桩车比例1:6.8,充电不便造成的“里程焦虑”成为了电动汽车的命门之一,也逐渐成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而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公共充电桩总体数量不多,不少车主选择建私家充电桩,甚至是“飞线充电”。在一些老旧小区,原本电力供应紧张,线路老化严重,私人充电桩很可能导致线路过载,引发灾难,成为重大公共安全隐患。
所以,加快新能源公共充电站的建设步伐,满足居民便捷出行的需求,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建议:
一是,政府部门要把新能源公共充电站的建设,当成城镇规划的重要内容,统筹布局。一方面,要积极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加强城市规划、电网企业、配套建设方、充电运营商以及房地产商、物业公司等相关各方的合作,探索积累可复制推广的商业运营模式。另一方面,对于居住区以及商场等公共建筑内外的充电设施建设要求应纳入法定政策,如明确新建居住区或公共建筑配建充电设施占其总车位的比例以及未来预留充电接口的车位比例,并将其纳入项目竣工验收范围。
二是,对盈利困难的公共充电桩运营企业进行补贴。目前,只有少数省市制定实施了覆盖全境的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补贴政策。建议各地政府将补贴政策由省会城市试点后向所有地市逐步延伸,扩大覆盖面,促进电动汽车购买使用的积极性。此外,因为不同设备制造商在施工建设、设备控制、联接输出等方面存在差异,尽快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将有利于补贴政策的更快更好地实施。
三是,政府应鼓励新能源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加大充电技术攻关,缩短充电时间。建议从技术创新和倡导共享两方面推进。在技术层面,充电端要积极研究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设施建设中的融合应用;供电端要鼓励“新能源供电”,加快太阳能、氢能、风电等新模式的应用落地。在共享层面,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共享化程度,加强公共充电桩的互联互通,实现设备利用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