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比亚迪宣布,投资1亿美金在阿根廷打造电动汽车工厂。该工厂产品包括专用汽车电池、电动出租车、电动公交车。笔者注意到,选择在阿根廷设厂,除了当地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当地具备丰富锂矿资源。
动力电池作为比亚迪新能源战略的核心一环,为了保证原材料的供给,比亚迪早于2010年就开始涉足锂矿。当年,其2亿获取西藏矿业18%股权;2014年,比亚迪副董事长吕向阳成为融捷股份二股东;2016年,比亚迪再度出手,与青海盐湖合资成立青海盐湖比亚迪,专项负责锂矿开发项目。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分析认为,锂矿资源之于动力电池企业的重要性,犹如汽油之于燃油车,这成为电池企业触角伸及它的最重要原因。具体来看,碳酸锂供给不足或滞后、价格波动成为驱动电池企业布局上游锂矿的导火索。
锂矿是生产碳酸锂的重要原材料,但全球锂矿资源有限,提锂技术裹足不前,能够转化为电池级碳酸锂的锂精矿供给有限。在动力市场强劲需求背景下,碳酸锂价格波动频繁,且有一路看涨趋势。为充分保障电池原材料供应链,电池企业掌控锂矿原材料野心凸显。
根据锂电企业公开信息盘点,笔者发现,截至目前,包括比亚迪、坚瑞沃能、兴能集团、中信国安、赣锋锂业等5家锂电池企业都已经涉足上游原材料。
【现状】碳酸锂供应滞后价格波动大
一个比较严峻的事实是,动力电池市场受新能源汽车大爆发驱动,对上游原材消耗及需求提速;但碳酸锂新建产能释放周期长,已经出现供应滞后现象,这导致供求失衡,价格频繁波动。
需求端方面,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数据,到2020年实现年产2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锂产品用量将达到8~10万吨碳酸锂当量,超过2015年全国锂产品消费量。在其他领域需求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导致年均10%~15%的需求增速,预期2020年锂需求量将达到15万吨碳酸锂当量。
供给端方面,笔者了解到,全球锂资源储量庞大,但电池级碳酸锂出现供应短缺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有效的锂矿供应有限且缓慢。锂矿垄断在SQM、FMC等几大龙头企业,加之锂资源开采难度大,提锂技术发展缓慢,有效供给不足;同时锂矿消耗量大大快于供应量,以致锂资源开采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
二是在锂矿充足前提下,电池级碳酸锂新建产能释放存在时间差。尤其受季节、卤水停锂、基建等多种内外部因素影响,新增产能释放周期延长。GGII分析师表示,产能释放周期至少长达一年半。
碳酸锂从2015年初不足5万元/吨,到2016年甚至出现18万元/吨难提货的场面。目前,碳酸锂依然徘徊在15万元/吨高位。
一面是动力电池市场强劲需求;一面是锂矿、碳酸锂供不应求。供需基本面脱节成为碳酸锂价格波动频繁且一路高涨的根本原因。
【选择】电池企业将被逼上“梁山”
在锂矿—碳酸锂市场供应滞后的前提下,为充分保障、稳定自身供应链,不受原材料制约,抢占未来市场先机,电池企业有两条出路:一是与碳酸锂企业达成合作联盟,加强深度绑定;二是跨过碳酸锂企业,直接掌控锂矿,找人代工,满足自身需求。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电池企业选择的是第一种。事实上,这种选择对交易双方是一种共赢,可以建立稳定和谐的市场交易环境。
然而现实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政策助推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整个产业链都猝不及防,但动力电池企业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大幅投扩产。
就在6月28日这一天,中航锂电和迈科两大动力电池项目在常州开工,总投资89亿元,合计产能达到15Gwh。同一日,亿纬锂能2.5Gwh新建项目举行投产仪式。笔者获悉,今年下半年相继还会有更多的电池企业投产。
扩产迫切、供应缓慢,尤其在降成本压力下,碳酸锂价格波动太大,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些电池企业已经按捺不住,开始出手掌控锂矿。沃特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笔者根据企业公开信息整理发现,其实早于2003年已有电池企业所属上市公司涉足锂矿。目前,共计比亚迪、兴能集团、中信国安、赣锋锂业、坚瑞沃能5家锂电企业已经掌控或开始涉足锂矿资源。
根据下表来看,涉足主体都是上市公司,按照所属性质分类,主要有电池企业和材料企业两类,但无一例外,5家上市公司均设有动力电池子公司或业务。如中信国安—盟固利,比亚迪—比亚迪,兴能集团—剑兴锂电,赣锋锂业—赣锋锂电,坚瑞沃能—沃特玛。其最大的共同点在于致力全产业链布局。
具体而言,比亚迪和坚瑞沃能均是立足于动力电池业务而展开布局;中信国安和兴能集团从企业设立之初就开始锂电材料、锂电池业务双轮并轨战略,其打通锂电池生产产业链的目标非常明确,锂矿是其必争之地。
赣锋锂业比较特殊。作为国内主流碳酸锂供应企业,掌控上游锂矿是为了保障其原材供给,保证及时供货。但从上表可以看出,自2017年以来,赣锋锂业开始加速锂矿布局。是否是为了动力电池业务保障锂矿供应尚不妄言。可以肯定的是,赣锋锂电相比其他电池公司在锂矿、碳酸锂供应上会更稳定、成本更低。
GGII分析认为,电池企业直接掌控锂矿并不稀奇,正如车企对核心零部件的强占有欲一样。预计1-2年内,锂矿资源都将面临供应趋紧的状态。电池企业“先下手为强”,可以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但跨界投资上游锂矿,电池企业需具备雄厚资金实力、强劲的业务发展需求、完善的产业链管理等软硬件条件。否则,过于激进只是得不偿失。
事实上,细究涉足锂矿并拥有动力电池业务的上市公司不止上述所列5家,如大东南、圣阳股份等都有布局,但这些上市公司进军锂电后,动力业务进展并不突出。这从侧面表示,如何借助锂矿优势与动力电池业务发挥协同效应,是电池企业涉足锂矿之前就必须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