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赛道”已经显现,可再生能源制氢已呈爆发趋势

发布日期:2021-12-30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  作者:中国风光储网--新闻中心

核心提示:“新赛道”已经显现,可再生能源制氢已呈爆发趋势
 
12月26日,扬州吉道能源有限公司发布首套单槽产能1350Nm³/h的安全承压壳式制氢电解槽,产氢能力超过前不久考克利尔竞立公布的新产品。今年,我国电解槽市场热度持续上升,此前有阳光电源、隆基股份、中国石化和考克利尔竞立等公司先后发布电解槽产品。我国碱性电解槽技术水平在国际上不断取得骄人成绩,PEM制氢技术也不断突破。而在我国电解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后,氢能领域一个新的赛道——可再生能源制氢已经显现。
 
早在今年8月份,内蒙古集中公布了7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正式拉开可再生能源制氢行业快速发展的大幕,12月20日,河北省也集中公布6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发展区域进一步扩大。在践行低碳减排,确保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过程中,制氢已成为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拓展可再生能源应用领域,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已呈现出爆发趋势。
 
一是全面绿色发展离不开可再生能源制氢
 
氢能结合可再生能源具有双重的减排效用。首先,制氢被赋予实现可再生能源充分消纳的重任,能够进一步促进电力系统减排,尤其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技术能很好的匹配具有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如河北省公布的6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重在推动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其次,随着绿氢低碳属性成为共识,较难深度脱碳的冶金、化工和交通等领域将逐步开展绿氢替代;如2021年公布或开工的75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近九成围绕绿氢消纳规划布局,其中,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基于炼化需求设计绿氢消纳路径;内蒙古集中公布的7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基于绿氢交通或绿氢化工等氢能具体消纳场景设计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
 
二是绿氢制取已成为政策宠儿
 
国家政策正持续加码可再生能源制氢。2021年10月,在国家《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政策出台后,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和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成为未来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在此之前,《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提到要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供热等技术;《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已纳入绿氢相关产业;《关于加快建立绿氢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在促进能源清洁发展的任务中,明确了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加大对储能技术、多能互补等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氢能等新能源发展的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等具体路径。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制氢正成为各地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可再生能源制氢行业因此真正迎来了加速发展期。
 
三是可再生能源制氢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多地已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份布局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共计113个,主要集中于可再生能源丰富的“三北”地区,华南地区也正在着手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但尚未公布相关项目。
 
 
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分布情况
 
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正不断增加。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制氢规模已超7.45GW,2021年新增项目规模同比增长约1064%,其中单个项目制氢规模从最大110MW扩大到2021年的最大600MW以上。
 
 
可再生能源制氢年度装规模(MW)
 
上下游企业正在向制氢领域扩展。除蒂森克虏伯、西门子、康明斯和普顿等国际制氢公司加速布局中国业务外,阳光电源、隆基股份、中国石化和国家电投氢能公司等行业上下游企业也纷纷向电解槽领域扩展。与此同时,PEM技术正成为我国电解槽的研发方向。
 
国内外电解槽主要企业及国内新进入企业情况
 
 
资料来源:氢促会整理
 
四是可再生能源制氢将进入行业爆发期
 
可再生能源制氢行业将在十四五时期迎来爆发。首先,各省“十四五”规划中,已有19个省份、自治区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增规模累计超过349.06GW,另有多个省份也明确发展可再生能源计划。其次,在双碳目标下,我国氢能产业迅速发展,绿氢占比不断扩大,氢促会预测,到2025年我国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解水制氢规模将达300万吨/年,2030年将达1100万吨/年。
 
关于可再生能源制氢的行业思考
 
可再生能源制氢已迎来行业发展风口,并将成为氢能领域下一个角逐的战场。我会认为,在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可再生能源制氢对绿氢市场需求依赖较强,需求不足将会造成生产停滞,拉长项目成本回收周期,项目规划时应充分考虑需求侧的市场规模;二是随着能源企业向电解槽领域拓展,电解槽行业将进入激烈的竞争阶段,上下游产业联合或许是缓解市场竞争,加快技术研发的最优选择;三是在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形势下,可再生能源制氢将集中于“三北”、西南等可再生能源丰富且用电较少区域,氢能规模化应用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如何实现绿氢异地消纳的经济性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问题。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