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动力电池本身由于其相对昂贵的特性,使得其规模化效应非常强。所以整个动力电池产业有三根柱子,尺寸、性能和安全,而尺寸的问题牵涉很深。因此,动力电池标准化建设迫在眉睫。
标准化之路
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目前正处于技术升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向更高的比能量方向发展,而新的技术变革必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动力电池技术升级标准和安全性是首要关注。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主任肖成伟表示,目前各个国家对动力电池都做了比较全面的国家的规划,包括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家,设置的内容还是从电池的产业链角度着手,如从电池的标准体系建立、关键的原材料、单体电池的研究、电池的产业化、系统集成应用以及梯级利用和资源回收等。
从电池到装备、到生产装备、到梯级利用,中国已形成了最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但目前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电池标准缺乏,尤其是尺寸规格标准不足;各生产厂家工艺不同,没有统一的制造规范;对动力电池结构、制造工艺研究不足;制造合格率低80~90%,安全差,成本高。同时,动力电池制造装备也存在着装备基础差、稳定性差、运转率低;电池制造及装备标准缺乏、装备缺少依据等问题。
在标准化建设上,目前我国动力电池标准化已初步建立,后期的测试以及标准化的工作需要根据动力电池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不断的细化、补充和完善,也会根据新的问题出现不断改进。同时,企业标准也在不断完善。
第五批目录迟迟未出台
就企业标准化之路而言,虽然有序行进着,但是也难免磕磕绊绊。原本被业界公认在9月份会对外公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第五批企业目录,至今却迟迟未能出台。尽管已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自发申报了第五批目录,但工信部等主管部门对目录的申报审查工作却还未正式开始。目前业内对第五批目录具体的申报截止时间、材料审查等进展几乎一无所知。
进入规范目录对电池企业以及整个锂电行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五批目录何时公布、有哪些企业入围、后续会有哪些变化等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再结合骗补余波未平、补贴政策迟迟未落实等影响,行业发展再显“降温”之势。
数据显示,目前已公布了的四批目录共有57家电池企业成功入围,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150家左右,绝大部分动力电池企业仍在焦急地等待之中,所以第五批目录何时出台格外引人注目。
其实按照此前两个月左右的周期,第五批目录预计会在9月初对外发布。很多电池企业早已按照要求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申报工作,但都不知道目录申报进展的详细情况。与电池企业积极申报第五批目录相比,工信部的动作明显比较缓慢,这给仍未进入目录的电池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不少申请了第五批目录的电池企业也感到惴惴不安。业内人士指出,即使工信部在10月份正式开始第五批目录的材料申报审查工作,目录最快也要到11月底才能公布。大批企业的动力电池业务在2016年依然难以取得较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