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产销数据,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45万辆,当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17.8%,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9.5%;1~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逼近300万辆,达到299万辆,市场渗透率为12.7%。这一组数据,可以支撑起这样一个结论——我国新能源车市已经迈入以市场驱动为主的新阶段。在这一时间点上回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来路,至少有五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政策支持进退有序。2008~200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起步,科技部、财政部等4部委联合制定政策,开启“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随后,多部门联合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各地方配套政策随之跟进。此后,包含这些政策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有力地启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打破了此前饱受诟病的“九龙治水”格局,并基本形成了顶层设计。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步扩大,政策开始进行动态调整。补贴有序退坡,在新能源汽车消费中所起到的影响越来越小。随着财政补贴的退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逐渐完成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变。
二是整车企业百折不挠。最初的新能源汽车基本都是由“油改电”车型而来,先天不足,选择单调。在历经多年发展之后,如今新能源汽车无论是产品丰富程度还是性能都突飞猛进。传统车企如上汽、广汽、比亚迪、吉利、长城等,都推出了各自的专用电动平台,并历经迭代。更有类似东风岚图、上汽智己这类脱胎于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豪华品牌不断涌现。而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更是把“互联网思维”嫁接到汽车行业当中,爆款频出,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态度有了根本性转变。
三是零部件企业百花齐放。零部件强则整车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行业一度担心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与规模优势冲击自主品牌动力电池企业,电机、电控也与世界领先水平有一定差距。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强势崛起,全球动力电池7成产能在中国,还诞生了宁德时代等世界知名的电池企业,并开始将自身专利技术授权给国外零部件头部企业。在电机领域,功率密度不断提升,集成化、高转速等特性更加明显。在电控领域,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主替代。逐渐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支撑起纯电动、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等不同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四是消费市场不断壮大。缺乏私人消费支撑的市场,是温室的花朵,难以形成不断壮大的内生动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从以商用市场为主,转变为以私人消费者为主,是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取得的。在产品端,车辆续驶里程大幅增长,产品性能不断提高,消费者的驾乘体验明显提升;在使用端,充电基础设施不断发展,消费者的充电焦虑明显缓解。私人消费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力军,也是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今后还需进一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驾乘体验,进一步提升使用便利性,不辜负消费者的信任,才能不断巩固新能源汽车市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五是自主品牌乘势而上。曾经遥不可及的自主品牌车型售价“天花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终于频频触达。面对合资、外资品牌在传统汽车领域的强势,自主品牌曾经望洋兴叹,如今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自主品牌终于实现了逆转。造车新势力甚至已经开始让部分豪华品牌感受到了隐隐危机。这既源于自主品牌企业多年深耕市场,对我国消费者需求的精准理解和把握,也源于自主品牌高效、快速、不断试错、自我纠错的开发流程,从而借势新能源汽车大发展,塑造了全新形象,不断取得突破。
2021年11月,值得铭记。这个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迈过了300万的产量临界点,进入市场驱动的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来路及经验总结更值得铭记,它将指导我国更好地踏上智能网联时代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