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政策、市场双因素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带动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快速发展,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充换电设施服务网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完善充换电标准体系、加速充换电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01
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现状及挑战
(一)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充换电设施服务网络,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增强。一是基本建成了相对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了由四类设施构成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自用充电设施(居民个人在自有产权车位上加装的充电设施)、专用公共充电设施(专为某个法人单位、企业等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设施)、共用充电设施(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业主提供服务的充电基础设施)、公用充电设施(服务于各类社会电动车辆的公共充电设施)。二是基本形成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全国充电运营商数量已超千家,形成了相对完备的配套体系和标准体系。三是基本形成了充电设施与互联网相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我国已建成“互联网+”的多层次平台体系,包括从国家到地方的多级行业监管平台、企业联盟形式的行业数据共享平台。四是科技和商业创新取得突破进展。在大功率充电、即插即充与无感支付、换电、车网互动和自动充电等技术和模式创新方面,我国在国际上整体处于领先水平。
截至2021年9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数量达222.3万台,同比增长56.8%,其中公共充电桩104.4万台,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102.4万台。同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78万辆,车桩比为3.05:1。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工信部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截至9月,全国建成换电站890座,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
(二)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面临挑战
充电技术有待提升。一方面,充电时间较长,直流快充虽较交流慢充效率高,半小时能充电80%,但仍不能有效满足用户对于快速补电的需求。另一方面,充电存在一定安全风险,新能源车自燃事故普遍发生在充电期间,快充更易触发电池热失控进而导致失效起火现象。
商业模式不可持续。现阶段,充电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手段是收取充电服务费,但由于其核心业务需要电池、整车厂商高度配合,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能力成为充电运营商开展业务的关键,以致目前充电运营企业都是重资产运营,因前期投入高,大量企业尚未实现盈利。此外,换电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未形成明晰的盈利模式。
推广过程障碍重重。一是土地使用方面,公共场地大多因早已规划完毕,政府部门难以重新划拨充换电站点建设用地。二是电力容量限制,老旧小区和用电量较大的商业区扩容难度大、成本高,相关方之间协调困难。三是不同厂商充电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维护缺乏规范的服务体系标准,部分旧桩存在安全隐患。四是因缺乏有效管理而产生的燃油车占位,以及不同运营商之间支付方式不通用而带来的不良体验,均影响充电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广。
02
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关键技术分析
(一)完善的标准体系是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2015年,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体系项目表(2015年版)》,开启了国家层面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体系研制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完善,我国已形成基础通用、电能补给、服务网络、建设与运行四大模块标准。其中,基础通用包含术语、标志标识、信息安全等相关标准;电能补给包含交流充电、直流充电、电池更换、试验检测等方面标准;服务网络包含信息交互、充换电站等标准;建设与运行模块包含计量、电能质量、与电网互动、运行管理、竣工验收等标准。标准体系建设促进了充电基础设施产业技术产品化,同时有利于产品规模化和产业规范化,下一步,可以从标识检测认证、无线充电、大功率充电技术、充电信息安全、换电、特种车辆充电、V2X技术(vehicle to everything, 即车用无线通信技术)等方面着手,制定各类细项标准。
(二)ChaoJi充电技术将大幅缩短充电时间
ChaoJi充电技术是一套完整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系统解决方案,针对充电系统现有问题,在充电安全、充电功率、结构设计、向前兼容性(能够兼容国际四大充电系统:GB/T2015、CHAdeMO、CCS1和CCS2)及未来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提升,其最大充电电流达360安培,未来充电功率可达900千瓦,充电5分钟即可行驶400公里。
2020年6月,国家电网与日本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器协会(日本CHAdeMO协议会)联合在线发布《电动汽车ChaoJi传导充电技术白皮书》和CHAdeMO3.0标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与CHAdeMO协议会同步启动ChaoJi产业化发展路线研究,标志着ChaoJi充电技术迈入标准制定和产业应用新阶段。
(三)无线充电技术使充电更智能便利
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催生了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作为自动驾驶的一部分,将与自动驾驶汽车发展高度融合。无线充电具有占地少、充电安全便利、后期维护成本低等优势,但目前在产业化应用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充电效率不高,峰值效率为90%左右,比传统充电效率低5个百分点;又如,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总体来看,无线充电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应用场景广阔。
(四)V2G技术使双向充电成为可能
V2G(Vehicle-to-grid)描述了电动汽车与电网的互动关系,当车载电池需要充电时,电流从电网向车辆补给,而当电动汽车不使用时,车载电池的电能也能销售给电网。电动汽车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给V2G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V2G通过双向充电实现了能量在电动车与电网之间的智能流动,助力电网削峰填谷,维护电网稳定,同时通过车辆储存电能供给电网,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目前,V2G技术已在中新天津生态城落地,接下来,我国可以全球率先规模化商用为目标,构建车网互动的国家协同推进机制。首先,保持与国际同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相关标准制定。其次,制定分阶段路线图,明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再次,建立跨行业工作组,联合推进V2G技术全面落地。V2G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还需注意与储能、梯次利用等技术协同发展,应用场景将更广泛。
(五)换电安全技术体系保障换电站稳固运行
换电安全是包括车身、电池、换电站在内所有环节的结构安全和流程安全。车身方面,需加强车辆底盘的结构设计,确保整车安全和性能表现,针对卡扣式和螺栓式分别制定5000次和1500次的质量标准;电池方面,注重运行状态监测技术,实时监测电池充电的过程数据,判断电池内部性能表现,及时识别风险,并根据电池寿命衰减趋势和电池变化,预测电池寿命;换电站方面,依靠态势感知系统、安全加固技术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对设备、信息和应用软件进行全方位保护,还需配备阻燃电缆和多功能防爆车位,完善自动灭火系统。换电结构对传统车辆一体化设计构成了挑战,这对开发全新汽车平台和车型提出了要求,需要换电企业和OEM企业(原始设备制造商)合作,形成成熟的换电技术体系。
今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是我国汽车行业在换电领域制定的首个基础通用国家标准,明确了换电车辆的一般安全要求、整车安全要求及系统部件安全要求,有助于引导汽车企业的产品研发,提升换电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共享换电站技术是推广换电的有效方案
短期来看,OEM企业无法完全统一电池标准,但从场地、工程建设、人力、商务推广等方面考虑,共享换电能有效降低换电站建设和运营成本,分阶段实施共享换电将是未来选择。当前,可实现的共享换电模式分三级要求。一是共享换电平台和运营体系,即各运营商电池仓独立,只共享换电平台和换电结构,该情形下,底盘换电最易实现。二是兼容的锁止结构和换电设备,即除共享换电平台、换电结构外,电池仓位兼容,支持多种电池的存储和更换。三是全面共享,即所有运营商电池均采用模块化设计,制定3个左右的电池标准供不同级别车型试用。
(七)互联互通技术优化充电基础设施运营
提高充电基础设施的通用性、开放性和网联性,能确保用户找得到充电设施、充得上电并顺利支付,还能实现用电的合理调度。互联互通技术是未来庞大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的基础,是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节点,亟需做好充电互联互通技术的顶层设计。一是通信协议互联互通,要求建立完善的硬件接口标准体系。二是支付方式互联互通,不同充电运营商之间至少共用一套支付体系。三是信息互联互通,要求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不同运营商向公共平台提供基础数据,构建智慧能源网络,打通人-车-站-电池-电网的信息通路。四是管理互联互通,实现多个站点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基于后台数据和运营状态,调整充电策略和充放电时间,形成智能微电网。
03
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展望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要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针对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规划》明确了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与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统筹协调;明确了居民侧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公共充电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充电服务模式;明确了对公共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
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不断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期。从用户需求来看,因私人用户市场将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增量市场,这要求加大私人充电桩布局。在智能有序用电技术的发展、使用,以及新建小区提前布局等因素带动下,私人充电桩安装阻碍将得到缓解。从发展区域来看,燃油汽车限购和限行城市将在政策支持和需求增长带动下,成为新能源车的主要市场,同时将配套更完善的充换电基础设施。长期,将形成优先先行区域、其他地区协调发展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