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至今,氢能顶层规划经历了几次“呼之欲出”,官方两次提及氢能顶层规划。8月份工信部回复全国人大建议案中,赞同“关于鼓励发展零碳排放氢气发动机的建议”,表态支持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拟研究推动将氢气内燃机纳入氢能发展战略中予以支持。10月,发改委组织的座谈会上,讨论围绕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加注以及终端利用等全产业链,分析研判产业发展形势,深入探讨氢能产业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多元化示范应用、构建清洁低碳供给体系、制定完善行业基础标准等事宜。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发布《普陀区低碳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积极开展氢能应用示范,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海上氢岛”,年产值将突破25亿元。据记者统计,自2020年以来,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10多个省份先后制定了氢能相关政策和规划,超过50个地级市发布氢能产业支持政策。
在降碳目标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行业曾有较为强烈的预期,氢能顶层规划有望尽快出台。今年8月11日,工信部公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736号建议的答复》,表示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氢能发展战略;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高技术司组织召开氢能产业发展系列座谈会》,与会部委官员和专家表示,需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
规划陆续出台
据媒体消息,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有望于近期公布,涉及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示范、政策保障等方面,涉及氢能产业的中长期规划,将对未来氢能产业的持续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今年9月21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后,上海市发改委已于11月3日发布通知,成为氢能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城市群中,最早明确地方补贴政策的城市。
中信证券(26.490, 0.34, 1.30%)研报指出,补贴规则完全明确后,产业链的定价关系才能更好地理顺,订单的落地方可加速。从目前各个城市群的产业规划看,2025年氢能相关产值规划均达到1000亿元,预计每个城市群2025年推广车辆均有望达到万辆级,将加快氢能的产业化及降本步伐。
除示范城市群外,江苏、四川、内蒙古、河南等地也于近期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具体实施规划。11月30日,四川省和重庆市同时启动“成渝氢走廊”建设,两地计划于2025年前投入约1000辆氢燃料物流车,并配套建设加氢站。记者梳理资料发现,国内目前至少规划了6个“氢走廊”项目,除“成渝氢走廊”外,还包括“长三角氢走廊”、“广东粤湾氢走廊”、“长江氢走廊”、山东半岛“氢动走廊”和浙江“氢走廊”。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记者,氢能在能源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氢能对交通、工业等领域深度脱碳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目前,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氢能顶层设计的出台将加强氢能产业信心、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全产业链布局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上半年央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超过1/3的央企已经在进行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布局,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成果。
今年8月,中国石化(4.220, -0.01, -0.24%)董事长马永生曾在2021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未来5年,中国石化会根据市场形势,开展氢能业务的投资,初步计划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主要用于加氢站建设,高纯氢提纯装置、氢气储运以及关键材料研发等方面。11月30日,中国石化正式宣布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建设。作为年产氢气350万吨的国内最大氢气生产企业,中国石化锚定建设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的目标,计划到2025年,建成布局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今年5月,中国石油(5.010, 0.05, 1.01%)正式成立氢能研究所,围绕中国石油氢气制取储运及高效利用、燃料电池及储能技术等氢能产业相关技术研究。11月26日,中国能建(2.750, -0.07, -2.48%)发布公告称,拟50亿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中能建氢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布局氢制取和销售、氢制取设备研发、氢能应用场景开发等领域。
除了央企国企,大型民企也计划通过进军氢能产业实现转型及降碳目标。今年4月,传统石化能源企业宝丰能源(16.730, 0.04, 0.24%)发布公告称,将太阳能(11.440, -0.15, -1.29%)发电所制取的绿氢用于化工生产,以实现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煤炭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并大举布局电解水制氢装置。光伏巨头隆基、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150.200, 1.50, 1.01%)也相继进军氢能产业,大力发展光伏制氢。
建议协同共进
行业分析机构氢云链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国内氢能产业公开投资事件超过80个,氢能产业总投资规模达到2525亿元,其中百亿级投资规模的项目超过10个;8-11月氢能产业公开项目投资达900亿,百亿级投资规模的项目有3个。
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制氢储运成本过高、技术水平缺失等因素持续困扰氢能产业发展,百万辆级氢能汽车保有量目标的实现,需要氢能商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对此,林伯强建议,氢能产业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任何一个环节的欠缺都会造成“短板效应”,拖累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为5%;到2050年,需求量将达到60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为10%,产业链产值达到12万亿元/年。
“尽管我国氢能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但发展氢能要始终思考‘氢从何来’这个关键问题。换言之,如果氢气制备一直摆脱不了化石燃料或工业副产,那么氢能的发展将失去意义,绿氢应该成为未来氢能产业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林伯强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