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谈几个测算的方法论。
市场分析方法论
什么是市场规模?
衡量一个行业的市场规模有多种方式。
比如汽车可以按照销量来衡量,零售品可以按照营业收入来衡量,互联网平台的规模可以按照GMV来衡量,即不同的行业可能衡量方式略有差异。
根本上讲,市场规模表征了市场的大小和潜力。
宏观经济学会提到需求和供给,所以市场可以从需求端来衡量(被称为Addressable Market),也可以从供给端来衡量(被称为Service Market)。
对于储能系统来讲,常用储能系统的装机量来统计其市场规模,也会分累计装机量或新增装机量,如果再结合储能系统的价格变动,就可以按照业务金额来衡量其市场规模。
所以,要直白的看未来市场上有多少钱可以赚,就要看金额衡量的市场规模。
衡量市场规模的标准
另外,还需要了解的是,衡量市场规模还要明确地理和时间口径,即是国内市场?欧洲市场?全球市场?是历史年份,是当前年份还是未来年份。
比如下面的几个图所表示的市场规模。
上面几个图来自于派能科技招股书,图片很好看,每张图表达的内容也很丰富,但缺乏一个解释市场的内在逻辑。
我们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坐标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对应到市场规模的分析图,我也提出三要素:计算口径、地理口径及时间口径。
上面四个图暂且称为ABCD四个图。
综合来看,整个市场无法横向对比,市场并没有被拆解清晰。
从A不能到B,从B不能到C,之间缺乏数据的关联。加上时间口径、地理口径的不一致,导致投资人没办法看明白整个市场的情况。
比较清晰和完备的逻辑是:
并且,按照可比分析的原则,上图中的数据都需要统一地理口径和时间口径。
所以,市场规模的分析需要一个基本逻辑的脉络,通过这个脉络延伸成一棵大树,覆盖整个市场。
基本逻辑就是,从中游看起,该市场以什么样的计算口径来衡量,然后按照产品的常见类型分别都是多大的空间。中游看完,看下游,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市场规模会有多大。
通过这样的市场分析,可以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1)储能市场现在有多大;
2)电池储能规模在整个大市场的比重如何;
3)储能市场在哪个场景下最大;
4)储能市场在未来哪个场景成长最快;
不过,上述分析框架只靠互联网信息很难完成,需要大量的业内人士帮助才能有比较合理的展现。
业内人士被称为“咨询顾问”或者“行业分析师”。
上市行业咨询是做什么的?
这里就再提一句,看派能科技的招股书业务部分,信息来源多样,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行业发展的情况,但看港交所的上市企业的行业部分,行业信息(industry overview)来源基本是一个地方,被称为“行业顾问”。
这就是国内主板市场和港股、美股不同的地方之一:行业章节在港股、美股是标准化要求,必须有第三方研究机构提供数据支撑。A股业务与技术章节相对比较自由,数据引用多种多样。
最近科创板就有三个企业被要求:重写业务与技术章节!
可见行业分析的重要性。
储能系统市场规模计算方法论
回到储能系统的市场规模上来,派能科技的招股书提供了一些线索供进一步研究。
储能系统作为备电设备,是由于电力系统的需要才产生的市场。
电力系统有三个环节需要储能,分别是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也被称为源、网、荷)。
电源测:从电源测来看储能备电储能作为新能源发电的调节,对于一定的新能源发电量需要对应的储能备电量。
所以,这部分的测算逻辑是看国家电力的增长情况以及对于备电的要求来估算。
电网侧:储能应用于电网输配电的调频需求、电网输电过程的扩容需求以及电网输电过程中缓解阻塞的需求,三者的加总为电网侧需要的总需求,锂电池储能会占据其中的一部分比例。
用户侧:需求来自于储能带来的“削峰填谷”的用电成本的降低。
有了市场总量后,我们还需要知道储能系统的价格变动,这样就得到了整个储能市场的增长空间。再考虑投入多少资本来助力。
储能系统成本构成及变动
从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包括初始的系统集成、安装成本以及后期的运营成本。
其中系统成本包括电池本体、PCS、BMS、EMS等部件成本、辅助系统成本等;安装成本主要是施工、建设成本。
后期运营成本包括部件更换、人工、入网检测、项目管理等运维成本。
从系统的初始投入成本来看,电池本体占比最高为55%,其次是几个控制单元,PCS占比18%,BMS占比6%,EMS占比4%。
了解了系统的成本构成后,再看下储能系统的出货价。
从派能科技的财务数据看,其储能电池系统价格下降明显,三年下降了26%。
储能系统市场有多大?
方法讲完了,开始研究?
开展不了!
没数据,分析不出来。
那么数据在哪里呢?在企业、在专家、在协会手里。
可惜的是,这些数据是收费的(更多内容请查看产品服务说明)。
所以,作为拾人牙慧的分析师,直接看结果吧。
根据CNESA统计,到2020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为191.1Gw,中国为35.6Gw,中国占比全球为18.6%。
下面是整理出来的中国和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的图表,可以看出来中国占比全球的值越来越大,说明中国的储能事业发展越来越好。
按照之前的市场拆分思路,再从全球的电化学储能中拆分出来锂电池储能,如下图所示。锂电池储能在全球的电化学储能中占比也是最高的,2020年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装机规模占比92%。
从上面数据中可以得到全球锂离子电池每年的新增装机规模,假设按照75%DOD,2h备电来测算,可以得到每年需要新增的锂离子电池按照能量单位的装机规模。2020年新增动力电池装机规模为12.4Gwh,相比全球的动力电池出货量还是小很多规模。
再来看中国市场。
2020年底中国市场已经投运的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35.6Gw,其中电化学储能为3.3Gw,占比9.2%。在电化学储能中,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装机规模占比为92%,为2.9Gw。
说明了电化学储能在整体储能市场的比例较小,抽水蓄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说明了锂离子电池在电化学储能中占比较大,是电化学储能主要发展的类型。
同样的,中国市场锂离子电池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占比也很高,在2020年,锂电池累计已投运的装机规模占比整体为88.8%。注意到该数字低于全球的锂离子电池占比,说明了国内的铅酸电池占比要高于全球,是否是由于海外的家庭储能都选择锂离子电池导致的呢?
中国市场近5年锂离子电池新增装机量(按能量计),从2016年到2020年CAGR为121.9%,增长显著,增速远远超过全球增速。202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新增装机量为4.06Gwh(注意,该数字为估算数字,非官方披露的实数)。
储能系统市场的天花板
关于未来的数据预测,也可以从需求和供给端来看。
需求端往往依托于电力系统的数据及国家的规划。
供给端则依托于企业的规划和在建产能。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新型储能技术到2025年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什么是新型储能技术?
《意见》中提到的新型储能技术是: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实现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进入商业化发展初期,加快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开展规模化试验示范,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开展储氢、储热及其他创新储能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
即新型储能技术主要指锂离子电池,其次是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氢能源、储热等储能技术。
什么是3000万千瓦?
Gw、Mw的单位容易混淆的原因是不同的计数规则。
中国自古是万数断开,即四位数断开,如万、亿,万万为亿。较大的单位亿是10的8次方。
西方国家则是千数断开,及三位数断开,如kilo-千、million-百万-千千、billion-十亿。
Mw则是兆瓦(不同于中国古时候的兆),是Kw再加k,即是百万瓦特的概念,为10的6次方瓦,也成为百万瓦特。
Gw则是吉瓦,是Mw再加上k,为10的9次方瓦,或100万千瓦。
所以,3000万千瓦,就是30Gw的概念。
30Gw什么概念?
2020年中国累计装机规模是35.6Gw,也就是未来5年的增长规模要超过所有历史时期的累计规模!
2016年到2020年,五年时间,全球所有储能形式的增长规模也不到30Gw,即中国未来5年的增长要超过全球过去5年的增长,并且不包括抽水蓄能!
刚刚华为在迪拜拿下“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储能项目,多大规模呢?是1.3Gw。
也就是说,未来五年,需要30个华为这样的项目才能支撑储能的规划目标。
那么是不是表示储能市场很大呢?
按照前面的测算,75%DOD和2h备电量,30Gw对应储能电池装机规模是80Gwh。
2020年动力电池中国装机量是60Gwh。即未来5年时间,储能电池市场的规模相当于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规模。
好像也不是很大。只能说增速很快。
以上,就从储能电池的市场分析方法论到市场上对于行业分析存在的问题,再到储能系统的成本构成和成本预测,再到储能市场的装机规模测算。从整体上对储能电池市场有了概念,比如2020年的中国装机规模为4Gwh左右(注意对应功率则是1.5Gw),全球的装机规模为12.4Gwh(对应功率为4.6Gw),再乘以前面的储能价格,其实就得到了2020年市场上储能电池创造的产值。
可以看到,全文有方法,有数据,希望在分析市场的时候不拘泥于某个数据的差异,而向其背后的逻辑进行探索。那么对于其他行业,形成了有效的思考模型,就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