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教授在第二十届世界低碳城市联盟论坛上发表题为《从资源角度谈储能电池的发展》的主旨演讲。成会明院士从资源角度出发,剖析了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并如庖丁解牛逐一阐述了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非锂双离子电池、多价离子电池(钙离子电池、水系锌基电池等)在材料上的特性及其应用,又发表了关于废弃锂离子电池回收的最新成果。成院士指出,能源绿色转型离不开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而此时储能技术起到关键支撑作用;为摆脱对锂资源的依赖,新型的非锂储能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之一;而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利用,将极大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成会明,炭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教授 。198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系,1987年、1992年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日本联合培养)。1993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并担任先进炭材料研究部主任,2016年6月加盟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创建了低维材料与器件实验室并担任主任。
成会明院士主要从事碳纳米管、石墨烯、其他二维材料等低维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等研究。提出了浮动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非金属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碳纳米管等方法,促进了碳纳米管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模板导向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制备出石墨烯三维网络结构材料、毫米级单晶石墨烯,发展了石墨烯材料的宏量制备技术;提出了可高效储能与转化的层次孔材料设计、电化学电位调控、晶面调控等方法,制备出一系列新型能量转化与储存材料;研制出块体各向同性热解石墨材料,批量应用于多项重点工程。他曾担任1项973项目(2000-2005)和2项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006-2010, 2011-2015)的首席科学家,连续三届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获得发明专利100多项,在国际国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170多次,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50余篇(其中2009-2018年发表的论文中有83篇为ESI高被引论文),被引用7.2万次,H因子118,是科睿唯安公布的化学和材料两个领域的高引用科学家之一。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2017)、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美国碳学会Charles E. Pettinos奖、德国SGL集团Felcht奖、美国化学会ACS Nano讲座奖等奖励。曾任《Carbon》副主编、《新型炭材料》主编,现任《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主编、《Science China Materials》副主编。
下面摘录部分成院士的精彩演讲内容,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