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陆上风电全面平价的第一年,也是海上风电并网补贴的最后一年。此前一年,中国风机新装量刷新纪录,超过全球其他地区2019年新装量的总和。碳中和大背景下,好风如何凭借力,备受瞩目。
一、国产化的艰难起步
1986年5月8日被视为中国风力发电历史上里程碑的一天。
在山东荣成被称为“中国好望角”的海边山坡上,3台从丹麦引进的当时最成熟的Vestas风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荣成马兰风场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并网发电的风场。
刚刚经历过70年代石油危机的中国,叠加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需求,电力供应紧缺,不少老百姓自掏腰包建发电厂,50W-100W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在海岛、草原、大漠遍地开花。小风电机组从50年代就有,但都没有并网。
如果对比现在动辄上百米直径的巨型风机,马兰风场15米直径的风机只能算得上迷你尺寸。但作为当时拉开中国风力发展大幕的“商业示范性风场”,马兰风场接待了18个考察团、37批高校和科研院所、30多位国家部委、省地级领导。
为购买风机拨付大额外汇的航空部和山东省还做出一个重要决定:锯掉一个风机风叶学习技术。
据当时荣成电业局原局长刘鉴钊回忆,当时的航空螺旋桨公司(550厂)认为,“飞机螺旋桨都可以生产,转速这么低的叶片怎么会做不了呢?”结果仿制的叶片寿命最多用1年。
从引进到消化吸收的开篇并不顺利,但荒野中的一个个风场,在引进和配套海外培训中,孕育出了今天风电行业的领军创业者。
考虑到国际风机制造商群雄环伺,早期涌入风电赛道的玩家曾将目标放在建风场。据报道,2003年,外资风电机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合计份额高达89%,大多数风电场用的都是进口风机。
然而,就在200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风电特许权办法》,规定企业要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取得投资风电项目的特许权,投资建风场的竞标和中标者以大型国有发电集团为主。“追风者”们不得不重新在风电设备领域找机会。
很快,风来了。
2005年2月,全国人大通过《可再生能源法》,鼓励风能发展;同月,《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成为国际法,作为二氧化碳第二大排放国,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在当时的大量官方新闻报道中,风能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危机和能源短缺的第一选择。
更为转折性的政策出现在同年7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这一年,全球龙头Vestas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骤降至15%。
虽然“70%”的规定在2009年被发改委取消,中国风机制造商在几年发展窗口期快速成长,近百玩家激烈竞争,逐渐形成了今天中国市场国产制造商占主导的格局。
二、“垃圾电” VS 碳中和“主力军”
近十年来,中国新增风电装机量随着补贴和产能周期性波动,政策层面最强劲的利好莫过于“3060”目标。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从十四五规划到相关部委、各发电集团都加快了清洁能源发展进程。
每个国家的能源结构是自然禀赋基础上的权衡妥协。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煤炭廉价易得,2019年中国煤电成本只需0.25-0.30元/kWh,天然气发电成本是煤电的2-3倍。
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基础决定了中国要一手推动煤炭清洁开发、稳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另一边必须加快风电和光伏的发展。
2021年,国家能源局提出目标,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能源局披露,2021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左右,后续需逐年提高,确保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0%左右。“风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行业内,风电和光伏曾经一直被戏称为“垃圾电”。
不难理解,傍晚到晚间电力需求大、负荷高,看天吃饭的光伏和风电这时候往往出力较低。与之相对,火电、水电、核电的输出更为稳定,缺点是污染、不可再生、地理因素限制和核废料隐患。
时至今日“垃圾电”背后的弃风和电网消纳问题仍在攻克中。风电出力随机性强、间歇性明显,波动幅度大,有时候与电网负荷呈现明显的反调节特性。新能源出力超过系统调节范围时,必须控制出力以保证系统动态平衡,就会产生弃风、弃光。此外,目前某些地区风电度电成本高于煤电,如果补贴退出,地方弃风的可能性将提高。
根据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发布的能源数据,2018年,全国弃水、弃风、弃光达1023亿kWh,相当于北京用电量。
解决途径有两大方向:电网层面,需要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层面,可以利用储能系统松弛风电外送输电瓶颈,对风电输出功率波动进行平抑,或将风电用在对稳定性敏感度低的负荷上。
三、风机赛道的增长势能
风力发电行业由上游的零部件(叶片、齿轮箱、轴承、风塔等)制造商、中游的整机制造商(如远景集团旗下的远景能源、金风科技、GE等)和下游的风电运营商(国电、华能等发电集团)组成。
根据BloombergNEF的数据,2020年全球前五大风电机组制造商中有两家来自中国,即金风科技和后来居上的远景能源。明阳、上海电气、运达紧随其后。
全球头部风机制造商新增装机规模
我们看好风机赛道,主要有两大原因:
1.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 “风光”齐头并进
在碳中和的大目标和政策加持下,中国可再生能源持续快速增长,至2030光伏和风能发电预计年增速10-15%。未来十年光伏平均每年新增装机量(约50-55GW)略高于风电(近50GW);到2030年,风电和光伏累计装机量基本持平,达到750GW。
光伏和风电更多是互补的关系,而非竞争。风电和光伏在一天之中的各个时间发电的功率曲线大不相同,可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互补。
此前很多观点认为,风电行业比光伏更依赖补贴政策,未来降本空间有限。事实上,2021年随着国家政策和各地十四五能源规划的出台,风电产业继续大步迈进,发电规模持续增长,弃风率稳步降低,招标量增长幅度、招标成本下滑速度均超预期,行业普遍认为风电市场爆发加速到来。
据公开信息披露,2021年上半年,国内风力发电机组招标采购频繁,公开招标市场新增招标量31.5GW,同比增长168%。
2.中国风机市场规模庞大,风电优势持续提升
除了零碳政策之外,还有一个影响供需的关键因素就是度电成本(LCOE)。
据前能源局局长张宝国回忆,他刚上任的时候风电电价最便宜0.8元一度,有些甚至到两块钱左右一度。这个价格无论用户还是国家补贴都难以买单。所以度电平价成为风电和光伏行业至关重要的指标。
可喜的是,随着技术进步带动风机建造成本下降、电网消纳能力增强,风电的每度电成本(LCOE)已有显著下降。
风资源较丰富地区已在2018-2020年实现与煤电平价,行业普遍认为海上风电有望在2025年左右实现与煤电成本平价(注:不同情景结论差异较大,上图为保守情景假设)。加之大量可预见项目储备和零部件产能逐步扩张,未来十年风电的竞争优势将持续提升。
目前中国风机市场以陆地风机为主,2023年以后陆上风资源选址空间尚且充足,开发前景广阔,同时有旧风场改造的机会,这些都会支持风机需求平稳发展。
四、行业未来的三大趋势和整合逻辑
我们认为风电行业将向海上、大功率及数字化应用三大方向发展。
相比陆地,海上风电可利用小时数高、不占用土地,适宜大规模开发,资源更为丰富。此外,陆上风资源最好的I/II类风区已基本开发完毕,未来的新项目主要集中在III/IV类,且审批越来越严格。
大功率的趋势同样适用于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持续减少的合适土地供应以及更高的地价,迫使陆上风机减少数量、增加功率。
与此同时,海上风电高速发展也在驱动大功率风机增加,以获得更好的能效和经济效益。中国市场主流风机功率从不足2兆瓦逐步升级,超过4兆瓦将成为主流机型。
数字化/物联网将更多应用于风机运维场景,提升操作效率,这会成为未来风机厂商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向。背后所需要的能力包括核心组件联网一体化管理、自动识别及预测设备异常运行状态,实现远程监控和预测性的运维服务。
整合趋势上,我们主要有两大判断:
1.产品能力(产品组合、交付、质量、服务等)和技术能力(研发、技术路线选择等)是第一梯队玩家的护城河,得益于规模和经验积累,在平稳市场,中小玩家很难超越头部。
2.未来预计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第一梯队公司(远景能源、金风等)集中。
从全球市场看,风机市场份额集中,欧美前三大玩家占据70-90%份额,远高于中国目前市场集中度(2019年时集中度约65%)。
中国风机市场份额在2015-2019年持续向头部玩家集中,2020年受抢装潮影响,部分腰部企业抓住机会低价签约快速上量,稀释了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
风机厂投标方案比拼的是为风电厂客户创造最优度电成本。在风机招投标中,价格是风电厂决策的重要因素,产品技术质量指标也很关键,头部公司往往兼具价格和产品技术优势。
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市场趋稳,价格战难以持续,同时头部玩家在手订单充足,有机会进一步整合市场。头部公司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提升。
我们判断,风机市场成功的要素在于:在稳固业务基础之上,磨练进攻与防守能力,并通过前瞻性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