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大规模绿色随机波动能源的并网运行,电力输出将难以按需控制,使得电网的供需平衡面临重大挑战。“新能源+储能”的形式,可以解决间歇性电源电力电量平衡的问题,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
新能源汽车本身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是加快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交通工具。在用户侧储能场景中,新能源汽车及其基础设施既是用电终端又是储能终端,能够发挥重要的负荷调节作用,是一种双向互动、大规模、成本低、高性能的储能方式。
《方案》提出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占比,同时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78万辆,销量渗透率10%左右,车桩比例约为3:1。根据《电动汽车储能技术潜力及经济性报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等相关研究报告的预测:(1)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500万辆,销量渗透率20%,车桩比2:1,加氢站300座,电动汽车理论储能容量10亿千瓦时,充电设施装机总功率2亿千瓦;(2)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8000万辆,销量渗透率40%,车桩比1:1,加氢站1000座,电动汽车理论储能容量50亿千瓦时,充电设施装机总功率5.9亿千瓦。随着电力制氢、电池储能、V2G等技术的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储能效益。
现阶段,新能源基础设施尚未完善、车网互动仍缺乏支撑环境和引导机制。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新能源汽车与清洁能源的高度协同:
一是持续加强与完善顶层设计。结合清洁能源发电比例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引导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发电公司、电网公司、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商等参与方,梳理和明确储能成本分摊机制,配套和完善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储能市场的交易规则和机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积极性。
二是围绕能源供需平衡开展相关研究。发电侧作为源头,应重点关注灵活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碳排放监测等问题。电网侧作为载体,一方面要结合地域互补优势解决新能源并网的安全、可靠及经济问题,另一方面需要评估大规模电动汽车接入后对电网的影响,同时结合能源供需情况对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合理布局建议;用户侧作为终端,需要研究新能源汽车及其基础设施储能的实时调度和灵活响应机制。
三是以数字化推动“源网荷储”融合互动。“源网荷储”的一体化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与清洁能源高度协同的基础,以新能源汽车信息共享技术、储能设施监控及通讯技术,通过“互联网+”模式的应用打通“储”和“源网荷”的连接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