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碳减排如何融入“全国一盘棋”?

发布日期:2021-11-03  来源:国际能源网

核心提示:地方碳减排如何融入“全国一盘棋”?
 “碳中和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因为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在全国性大市场中的功能定位也不同,比如西部地区煤炭丰富,输送火电到东部,并不应该把这部分碳排放算到西部账上,对一些高排放领域如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也是这个道理。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会发觉,像镇江这样的城市,非碳能源并不丰富,能源、上游材料等都得由区域外供给,如何在碳中和全国一盘棋中起到作用?”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国际低碳(镇江)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抛出上述问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统筹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每个地方都是参与者,既要结合自身实际推进减排,也不能单打独斗、各行其是。地方该如何作答?
 
因地制宜是难点
 
“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钢铁、水泥等大宗工业产品的需求和生产,决定了我国经济高碳特征明显。资本密集、高碳排放的重化工项目,仍是部分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坦言。
 
然而,这些高碳产品并非全由产地自己消费。“像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化石能源生产较为集中,在为其他省份提供能源密集型产品时,碳排放量随着生产而增加。广东、江苏、浙江等调入地区,为维持经济增长,需要大力购买能源、原材料等产品,由于自己无需从事生产,无形中把碳排放留在了产地。”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庞军说,若不能站在全国一盘棋角度考虑问题,地方各行其是极易加剧“排放转移”风险。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能源环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冯相昭告诉记者,按照国际通用规则,调出、调入两方均要分摊生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但目前,这笔帐究竟如何计算暂无明确说法。“考虑到种种实际,不可能要求各地减排‘齐步走’。诸如北京这样的城市,碳排放量基本稳定,重点是要巩固减排成果,进一步降低排放。而像内蒙古、新疆等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先要把节能降碳摆在突出位置,大力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高世楫也称,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发展阶段等条件差异较大,部分地区节能降碳目标与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矛盾。“从地理位置来看,我国人口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能源资源及生产与消费结构存在一定错配。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经济分化、极化现象突出,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新特征。基于此,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好地方减排规划部署是一大难点。”
 
警惕非系统减碳风险
 
记者了解到,部分地区已出现与“全国一盘棋”定位相违背的苗头,值得警惕。
 
“国家提出的完整口号是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大家可以看看,现在有多少地方已经不提‘力争’或‘努力争取’的说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直言,部分地区正在快马加鞭,借碳达峰多上项目,而人为制造一个峰值的做法并不可取。“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作,如果不用系统思维和方法,将引起系统性破坏。我们要警惕不切实际的能源转型可能带来的能源危机,警惕急功冒进非系统减碳操作引发的经济刚性破坏,警惕无视科学性的摊派式减碳。”
 
冯相昭称,最新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这是针对全国层面的碳排放总量达峰要求。“《方案》同时强调,各地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明确既符合自身实际又满足总体要求的目标任务,各地区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在实际工作中,不乏有地区承诺在2025年甚至更早时间达峰。先是跃跃欲试,后来又纷纷调整,将缺乏依据的过早达峰时间点往回收了收。”
 
除了“抢跑”,还有喊口号、不作为等“拖后腿”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举例说,一些地方在遏制“两高”项目方面行动乏力,口号喊得响、行动跟不上。有的市县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缺乏了解,该由哪些部门来落实工作心里没底,既不组织学习也不集体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前怎么干,现在还是怎么干。“地方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基础,坐等上级部署行动,容易导致平时不用功、到时‘一刀切’等情况。部署过急、过严或过慢、过宽,都会损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
 
循序渐进布局减排
 
丁仲礼进一步透露,中国科学院正在研究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框架路线图。其中一个重要判断就是,碳中和从逻辑上讲是一个“三端共同发力”的体系。即在发电端,要用非碳能源替代火电并大幅度增加电力装机,形成新型的电力体系;在能源消费端,需要由绿电、绿氢、地热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部门取代煤、油、气使用;在固碳端,需要通过生态建设、碳捕集利用技术等方式,把“不得不排放”的那部分二氧化碳固定在地表、产品甚至地层之中。
 
在抓住“共同点”的同时,各地也要有所侧重。常纪文表示,各地应树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全局观,立足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分类施策,出台自己的实施方案,协同做好产业发展的加法和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的减法。“有多深基础就盖多高的楼,有多强能力就干多大的事。”
 
高世楫建议,可构建匹配发展定位、灵活互补的区域减碳空间格局。具体包括,综合考虑各地区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建立完善差异化的减碳责任目标分解机制,体现区域间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在一体化发展重点地区及空气重污染区域,允许跨省(区、市)共同承担减碳任务,在任务分解方面采取新思路,鼓励东西部结对帮扶省份间开展协同减碳探索;完善区域间生态补偿制度和转移支付安排,平衡资源供应地区和消费地区之间的利益。
 
谢克昌提醒,要加强基础研究,为全国一盘棋、全省一盘棋提供依据。“应针对我国地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挖掘全空间高分辨碳排放、能源产业链、经济民生、生态环境等图谱,探索建立碳排放综合模型,构建区域融合协调发展的模型算法、指数体系等。要尊重技术成熟的客观规律及实际水平,注重考虑节能措施的综合性能,循序渐进布局减排,按照地区实际研究各自的碳排放规律及减排路径。”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