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早在今年初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千乡万村驭风计划”的提法就曾让“风电下乡”成为业内热议重点。虽然最终出台的文件中,删除了“千乡万村驭风计划”等字眼,但“风电下乡”话题并未销声匿迹,一直是风电行业的重点关注话题。
力争2025年度电成本降低
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城市工业领域零碳化进程。打造零碳电力基地,助力东北再振兴和西部大开发,缓解中东部减排压力。风电产业通过上下游协同和技术创新,持续降低成本,以最具市场竞争力的绿色电力支援出口产业园区、高载能工业区、加工制造、数据等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
同时,各地方充分认识到风电巨大的经济带动作用,为风电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助其降低非技术成本;风电力争在2025年将陆上高、中、低风速地区的度电成本分别降至0.1元、0.2元和0.3元,将近海和深远海风电度电成本分别降至0.4元和0.5元,对地方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支撑。
行动方案还提到,开发平价海上风电,助力沿海城市碳中和。以技术进步为核心,在地方积极的规划政策、并网政策和金融政策支持下,海上风电力争在2024年全面实现平价,为沿海地区能源转型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十四五”期间,在高质量推进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的同时,着力推动山东北部、闽南外海、广西北部湾以及海南省的海上风电规划建设。
力争年内启动首批示范项目
行动方案明确,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使风电发展惠及更广泛的农村利益群体,将风电与新能源特色小镇建设、区域旅游开发等工程相结合,壮大村集体经济。地方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电提供土地、并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结合国家政策规划,与风电行业携手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计划”,在条件较好地区率先启动“百县千村万台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直接惠民”样板工程建设。
为此,力争2021年年底前启动首批10个县市总规划容量500万千瓦示范项目。“十四五”期间,在全国100个县,优选5000个村,安装1万台风机,总装机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为5000个村集体带来稳定持久收益,惠及农村人口300万以上。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首批项目将以县城为单位进行集中规划,打包核准。按照相关估算,风电开发企业在保证合理收益水平的前提下,村集体每年可以获得15万元至20万元的固定收入。
在业内人士看来,风电下乡潜力巨大,是未来风电发展的一个趋势,尤其在中东南部地貌复杂、建设成本偏高、居民对新生事物接受度比较高的情况下,政策信号会促使“无人问津”的分散式风电开发迎来转机。
从技术上看,风电整县推进呈现两种趋势。一种是主流风机越做越大,主流风机厂家可使用地形地貌、建设条件、道路运输较为良好的地方来做大风机;另外一种是风机体型向小型化方向发展,比如300千瓦、400千瓦、500千瓦的小型风机的应用在沿海水域较多、道路较狭窄、不好大型机械施工的地方会具备优势。因此,因地制宜推进风电下乡才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推进关键在明确政策
对于风电下乡,业内已形成共识,现在只欠政策东风。从行业从业者的角度来说,风电下乡从技术、产品、能力来说完全具备条件。即使在近居民区,风机可以做到光影控制和噪声控制,很大程度上降低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目前难点在于,风电下乡没有指令性的文件,在与政府沟通过程中已达成共识,风电下乡是一种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方式。虽然风电下乡的微观层面在乡村,但从规划的角度来说,通过政策明确,整县推进风电下乡的经济性会更好。
而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说,风电企业所担心的土地问题影响较小,毕竟有方案可循,且个体量小不需要大规模征地。另外,最重要的是风电选址临近负荷中心,消纳也不是问题。风电下乡的关键是政策放开与否。如果风电开发政策放开,有了“通行证”地方可以自己规划布局,不需要省里或者省级电网的认定,企业就可以放开手脚。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分散式风电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风电下乡初始进展虽然缓慢,但一旦途径通顺、模式建立起来,后续发展会呈现加速度态势。
针对外界担心风电下乡模式是否会演变成风电过剩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短时间有可能会出现,但长远看绝对不会风电过剩。现在全国不少地方拉闸限电或者有序用电,在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随着火电慢慢退出,绿电将会摆在更重要而突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