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距离海阳市海岸线30公里的碧海深处,随着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第34号风机开始旋转,山东海上风电实现“零突破”,向海“揽”风正式进入新纪元。
华能烟台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伟:这风机全部并网以后,每年发电能达到8.2亿度,相当80多万用户一年的用电量,节约标准煤炭每年25万吨。
华能是山东建立的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一共有58台风机。在远离陆地17海里的打桩船金海龙上,施工队长李红丰和同事们正在为第23号机位的沉桩做准备。
沉桩施工队伍负责人李红丰:对我们海上风电整个一套里面来说相当于一个基础,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说出现溜桩,它有一个瞬间的冲击力,对它(起吊机)整个大臂的损伤是很大的,包括我们的人员也都会有一定的危险性。
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技术人员必须在打桩前对海底情况进行勘测、设计桩长,并提前标记有可能出现溜桩的深度。
沉桩基础施工主办技术员张得强:就跟打仗一样,不能打无准备之仗,特别是咱们海上风电项目,因为它不可控的因素相对较其他项目来说比较多。
90年的张得强从事海上风电已有八年了,如今已是项目不可缺少的技术骨干。常年驻扎在海上,工期紧的时候几个月都上不了岸。在同事们的印象中,张得强像个“铁人”,再艰苦的环境他都没有抱怨过,唯独提起家人,这个一米八几的汉子总是偷偷掉眼泪。
沉桩基础施工主办技术员张得强:有一年(我)是在南方,当时孩子出生50多天,主任医师检查出来是脑膜炎前兆,就要进行腰椎穿刺,没有办法(回来),对于工作这块我没有亏欠,感觉对家人还是(亏欠)相对多一些。
漆黑的夜里,涌浪渐渐大起来,金海龙的船身不再那么平稳,可甲板上依旧灯火通明,所有人各司其职。翻桩、喂桩、自沉,一项项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直到第一缕阳光跃出海平面,这根1000多吨重的桩终于“站”了起来。早晨10点,第23号机位的沉桩施工全部完成。
沉桩施工队伍负责人李红丰:感觉大家在一起努力没有白费,每个人都付出了,很累,但是很值得。
天气好的时候,一天一根桩,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同样靠实力的,还有港航平7的船员们。
记者南雨辰:我身后这座矗立在海上的庞然大物,是为这片海域量身定制的700T自升式海上风电作业平台——港航平7,目前正在进行第39个风机的吊装,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现场是什么情况吧。
踩着吊笼来到港航平7时,塔筒吊装已完成,一个个巨大的叶片整齐摆放在甲板上,等待着不久后的起吊。
港航平7船长陈喜:咱们海阳风电场海况,在咱中国这个海域来说是第二恶劣的一个海区,涌浪持续时间比较长,涌浪最高峰时可能达到2~3米左右,对咱现场施工有很大的困难。
吊装叶片是风机安装的最后一步。每个叶片重23吨,长78米,上升越高越容易晃动,也越容易发生危险。
揽风工人史红连:风场就是建在有风的地方,我们和它打交道已经打习惯了,对于我们风电行业的建设者,我们一直坚持顶风而上、迎风而上、与风共存。
另一边,高空指挥王庆春正在爬上几十米的直梯,进入百米高空的机舱进行作业。
在塔顶漫长的等待之后,叶片终于来到了和轮毂同样的高度。接下来只要把这128个螺栓对准相应的螺孔就可以了。然而仅仅是这一项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是风机安装最难的一步。螺孔与螺栓之间的误差区间只有0.5毫米,此时风速4-5米每秒,并且还在持续加剧。
靠一部小小的对讲机,王庆春在相隔百米的空中和吊机手打配合,默契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高空指挥王庆春:主要是吊车师傅在(吊车)上面看不到,我就相当于他的第三只眼睛。
时间飞速流逝,终于在一小时后,第一个叶片成功对接。又是一夜奋战,第39个风机的叶片终于全部吊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