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固定式支撑
1.重力式基础
主要依靠自重使风机垂直矗立在海面上,一般为钢筋混凝土沉箱结构,应用于0~10m的水域。
世界上早期的海上风机基础均采用重力式,主要有丹麦的Vindeby(1991)、Tuno Knob(1995)、Middelgrunden(2001)、Nysted(2004)、Sprogo(2009),瑞典的Lillgrund Oresund(2008),比利时的ThorntonBank(2009)、Belwind(2011)。目前国内外很少再采用此种基础建设方式。
2. 单桩基础
即单根钢管桩基础是由一个直径在3~5m之间的钢管桩构成,适用于小于25m的水域。对软土地基可采用锤击沉桩法;对岩石地基可采用钻孔的方法,也可在岩石地基内形成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目前是海上风机的主流基础结构,但并不意味着这是海上风机基础的成熟产品,在国外海上风电场已经出现了单桩倾斜的案例。
目前此种基础结构应用广泛,如英国Blyth(2000)、North Hoyle(2003)、Scroby Sands(2004)、Kentish Flats(2005)、Barrow(2006)、Rhyl Flats(2009)、Robin Rigg(2009)、Thanet(2011)、Sheringham Shoal(2012),瑞典的Bockstigen(1997)、Yttre Stengrunden(2001)、Utgrunden(2002),丹麦的Samsoe(2002)、Butendiek(2006)、HomsRev(2009),爱尔兰的Arklow Bank(2003),荷兰的Lely(1994)、WP Q7(2005)、Egmond aan Zee(2007),中国的金风科技2.5MW机组潮间带响水项目风电场。
3.多桩式基础
又称群桩式高桩承台基础,由基桩和上部承台(包括混凝土承台和钢承台)组成,适用于5~20m的水域。
上海东大桥风电场项目使用的基础即为多桩式基础,采用八根中等直径的钢管桩作为基桩,八根基桩在承台底面沿一定半径的圆周均匀布设。
4.三脚架式基础
用三根中等直径的钢管桩定位于海底,埋置于海床下10~20m的地方,三根桩成等边三角形均匀布设,桩顶通过钢套管支撑上部三脚桁架结构。该基础自重较轻,整个结构稳定性较好,适用于15~30m的水域。
国内外也有一些项目采用三脚架式基础,如德国的Alpha Ventus(2010)中Multibrid公司的6台,瑞典的Nogersund(1990),中国的金风科技潮间带2.5MW试验机组如东项目。
5.导管架式基础
一钢质锥台形空间框架,以钢管为骨棱,在陆上先焊接好,再漂运到安装点,将钢桩从导管中打入海底,适用于5~50m范围内水域。
导管架式基础是深海海域风电场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德国Alpha Ventus(2010)海上风电场6台Repower机组和英国Beatrice(2006)示范海上风电场中两台5 MW风机、Ormonde(2012)均采用此基础;中国首例海上风力发电渤海油田示范项目也采用该导管架式基础。
悬浮式支撑
一般为筒形基础,也称为吸力式基础或负压筒基础,该基础分为单筒及多筒吸力式沉箱基础,是一种新型的海洋工程基础结构型式,适用于地质条件为砂性土或软粘土的各种水深条件风场。
筒形基础目前应用案例较少,仅有丹麦的Frederikshaven(2003)风电场,另外2010年6月29日国内道达海上风电研究院采用复合筒型基础作为海上测风塔的基础成功进行了整体海上安装作业;香港东南水域风场也计划采用三筒基础型式。
漂浮式基础
漂浮式基础是漂浮在海面上的盒式平台,平台再用锚泊系统锚定于海床,适用于大于50m的水域,是未来深海海域风机基础发展的趋势之一。
世界上第一台漂浮式基础海上风电机组在2009年挪威Karmoy海域安装完成,命名为Hywind;第二座漂浮式海上风机是葡萄牙的2兆瓦“WindFloat”风机。由法国电力公司EDF和Proinciple Power负责建设,其中维斯塔斯公司提供了这台V80型号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