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耗“双控”政策助推,多地相继限电限产,锂电产业链也被部分波及,而石墨化因高能耗首当其冲,产能受限供需缺口拉大,逐步成为制约负极材料产能释放的瓶颈。
“公司石墨化产能影响10%,目前整体可控。但限电限产持续时间不确定,长期将影响公司产能,叠加2021石墨化产能供需错配,缺口拉大,加工费涨价是必然。”知情人士向高工锂电表示。
石墨化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的关键工序,占负极材料成本约5成,主要成本为电费,通常1吨石墨化产能需耗费1.2-1.4万度电,属于高能耗工艺。
如,国内石墨化产能占比47%的内蒙古地区,受环保和限电政策影响,部分小的石墨化加工已被迫停产,大厂开工率也不足,造成石墨化供应紧张。
GGII调研获悉,内蒙古严控高能耗产业,受限电影响,石墨化减产约40%,包括杉杉、紫宸、斯诺等负极企业石墨化产能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头部负极企业整体影响10-20%,中小企业无奈关闭。
此外,包括山西、陕西等地域双控政策相对宽松,对石墨化产能影响有限,预计整体石墨化产能影响约25%。
值得一提的是,人造石墨对比天然石墨具有更好的一致性与循环性,更适合动力及储能市长,占比持续提升,推高负极材料对石墨化产能的需求。
2021上半年人造石墨产品占负极材料的比例上升至85%,同时电费上涨导致石墨化加工费用攀升,上挤下压石墨化产能紧缺,加工费上行,石墨化已经成为制约负极材料产业链发展瓶颈。
截至9月底,负极轻料石墨化加工费用为2.2万-2.4万元/吨,部分零单报价达到2.3万元-2.5万元/吨,相较于2021年初1.2万元-1.5万/吨,最高涨幅超过100%。
需要说明的是,石墨化生产周期较长,限电区域影响尚未完全显现,预计10月会加大,届时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加剧,加工费持续上涨,预计这一波紧缺将持续到2022年上半年甚至2022年底。
需求端来看,电动汽车、储能、电动工具等锂电下游需求持续走高,对负极材料需求快速提升,石墨化加工产能需求也水涨船高。
GGII数据显示,2021H1国内锂电负极市场出货33万吨,同比增长170%。其中人造石墨占比85%,若1万吨人造石墨负极产能按1万吨石墨化加工(天然石墨产品不需要)测算,石墨化加工产能的需求约28万吨,供需缺口日益凸显。
生产端来看,前两年负极石墨化产能结构性过剩,价格低位运行,新增石墨化产能较少,造成供需错配。主流厂家2020年底才陆续开启石墨化产能扩建,但石墨化建设周期长,至少需要半年至1年时间,也在拉长石墨化产能的释放周期。
市场端来看,各地政府能耗控制政策、环评压力、限电及电费上涨等原因,负极石墨化整体产能释放及扩张均不及预期。
内蒙古等地域限电限产导致石墨化存量产能开工率受制,新增产能落地难度加大,石墨化资产稀缺性凸显,即将成为负极扩产的卡脖子环节。
为满足锂电池下一阶段的高增长需求,应对原材料、石墨化价格上涨压力,负极材料企业加快负极一体化项目打造,加速石墨化自供比例的提升。据测算,石墨化自供比例提升20%,毛利率可提升近6%。
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包括璞泰来、杉杉股份、凯金能源、中科电气、尚太科技、翔丰华等人造石墨负极头部企业均在加速扩产石墨化产能及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扩产涉及金额超250亿元。
GGII的判断是,石墨化产能的供需失衡及价格上涨,将直接拉动负极材料价格走高。同时,原材料大幅上涨叠加限电限产,很多中小电池企业将选择主动减产,需求端降幅甚至快于供给端,但头部电池企业影响仍在可控范围内。
可以预见的是,能耗双控大背景下,负极材料的有效产能取决于石墨化产能,拥有高度一体化产能的负极企业将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具备更强的交付能力及更大的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