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能源消费侧电气化水平如何,国家电网又是如何引领终端用能电气化革命的?本报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电能替代下的绿色故事愈加生动
9月9日,2021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在京举行,以“碳中和与绿色发展之路”为主题,旨在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全球能源电力绿色发展之路。
论坛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辛保安宣布,未来五年,国家电网计划投入3500亿美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其中研发投入90亿美元,用于突破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他还表示,2020年中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约为27%,预计2030年、2060年将分别提升到39%和70%。
与生产侧同步,如今能源消费领域也迈出绿色发展的步伐。作为实现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的重要支撑,终端用能电气化成为了与会代表关注的重点。
“在能源革命中,中国面临的核心挑战有三方面:一是能源的可持续性,二是能源的可靠性,三是大家能否负担得起这些能源。能源革命的内涵是低碳化、智能化,终端能源电气化、氢能化。”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终端用能电气化与能效提升分论坛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主任李明在主题演讲中展示了国家电网的一系列终端用能电气化新成果:近年来,国家电网在能源消费侧大力推动实施电能替代,实现更广泛的电气化;发展能效服务,实现更高效的电气化;推广电力需求响应,实现更互动的电气化;建设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统筹支撑三项业务的开展。
电能替代是终端用能电气化的重要方面,指在终端消费侧以电能代替煤、油、气等能源消费。2013年,国家电网印发电能替代实施方案,2015年编制印发电能替代“十三五”规划,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生活消费五大领域推进实施,推动了我国电气化水平的提升。
“自从我家用上了电采暖,冬天取暖安全又环保,不用再惦记着添煤,供电服务跟得紧,咱用着也放心。”说起“煤改电”带来的变化,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长陵村的吴金兰大妈说道。
在终端用能电气化与能效提升分论坛上,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刘明志也提到了终端用能电气化中的“煤改电”项目。“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国网北京电力积极推动终端用能电气化,目前,在全市累计完成130万户居民的煤改电,冬奥场馆周边和交通沿线基本实现无煤化,每个采暖季可减少散煤燃烧49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2万吨。”刘明志表示。
如今,城市、乡村的绿色故事越来越生动。工厂生产线上,一台台电锅炉“嗡嗡”作响,帮助企业减排又省钱;长江港口中,一排排岸电桩消除污染顽疾,为长江大保护贡献力量;乡村农场里,一座座粮食烘干塔让人们告别了烟熏火燎,助力百姓走上致富奔小康的新路……
国家电网推进“双碳”目标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行了多领域、多层次的探索。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已累计推广实施电能替代项目38万余个、替代电量945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散烧煤5.29亿吨,在消费侧减排二氧化碳9.42亿吨。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电能替代潜力将达到6000亿千瓦时以上,将提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约5个百分点,为促进社会节能减排、优化终端能源消费结构、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作出新贡献。
“供电+能效”渐成普遍性服务
伴随着太阳升起,耀眼的日光照射在雄安高铁站屋顶上,1.77万块多晶硅光伏板宛如水滴明珠般闪闪发光。源源不断的光能转化为绿色电能的同时,也产生一笔笔“碳资产”。
2020年12月25日,雄安高铁站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总装机容量6兆瓦,每年可为雄安高铁站提供580万千瓦时清洁电力供应。7月29日,国网雄安综合能源公司与澳大利亚YNIWM公司签署完成《国际可再生能源证书(I-REC)项目购买协议》,将雄安高铁站屋顶光伏项目的67.5万千瓦时上网发电量形成的碳资产出售给对方,可抵消二氧化碳排放约465吨。
在终端用能电气化与能效提升分论坛上,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任伟理指出了该项目的独到之处:“雄安高铁站屋顶光伏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有机融合了CIEMS系统,全面提升了项目的数字化、智能化管控水平。项目每年节约标煤1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吨,相当于植树12公顷。”
雄安高铁站屋顶光伏项目只是国家电网能效市场化服务的具体体现之一。能效市场化服务基于客户电、气、热、水等多元用能数据,通过针对性的深入分析,以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能效服务。
任伟理认为,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高效利用前景无限。“综合能源服务高度聚焦能效提升领域,将有力推动能源电力行业低碳绿色转型。我们要通过技术、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综合能源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任伟理说。
记者从论坛了解到,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在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利用、能效提升、多能一体化供应等领域共开展项目3万余项。通过对用户用能数据的监测、分析和现场用能设备的诊断,国家电网充分挖掘客户需求,提出合理的用能优化建议与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了客户的能效水平,降低了用能成本。
“能效服务不仅包括能效市场化服务,还包括能效公共服务。能效公共服务基于客户的用电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电能能效账单,为客户提供基础性、普遍性的能效分析服务。”李明解释道。
如今,能效公共服务也已经“遍地开花”。国家电网推出能效账单,将供电服务与客户用能场景充分结合,通过柱状图等方式,客户可以查看自己的用电负载分析、力调分析、峰谷分析等,随时掌握自身的能效情况,及时调整用能计划。
小账单带来大服务。目前,国家电网已为1.6亿低压客户和386万高压客户推送电能能效账单,累计推送综合能效诊断报告25万余份,提供能效服务解决方案、案例等各类服务资源6000余项,开展能效诊断、需求响应、智能运维等服务84万户次,有效帮助客户降本增效。
需求侧管理让电气化能互动、更高效
在电力行业减碳排路径分论坛上,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创新和技术中心主任道尔夫·吉伦在演讲中指出,未来重要的能源转型道路是电气化。“这也就意味着电网需要进行需求响应,更好地实现能源的接入,变得更加智慧。”道尔夫·吉伦指出。
需求响应是指电力用户根据供电方的负荷调整要求,以及价格激励的信号,做出的负荷调整的响应。如今,国家电网已经在需求响应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9月4日16时,沃茨水设备制造(宁波)有限公司顺利完成负荷响应削峰530千瓦,标志着浙江首次开展的连续多日负荷响应试点交易取得了圆满成功,实现了电力需求响应市场化机制新突破。从8月30日起,宁波市北仑区和丽水市各开展一次负荷响应专项市场试点运行,电力用户通过市场化方式申报响应容量和价格,按计划开展削峰响应,并积极探索共享共担需求响应服务费用。
“此次负荷响应专项市场试点证明,通过合理的市场机制引导,让用电企业与电网‘互动’起来,可以有效缓解局部区域阶段性的短时供电压力,既满足了企业用电需求,又保障了电网的供用平衡,避免了电量损失。”浙江宁波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负责人仇钧说。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在气温攀升和空调制冷负荷不断释放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局部地区高峰时段出现电力供需偏紧情况。“提升市场化需求侧调峰能力,形成占年度最大用电负荷3%左右的需求响应能力。”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能源迎峰度夏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电能服务商、负荷集成商、售电公司等市场主体资源整合优势,引导和激励电力用户挖掘调峰资源,参与系统调峰。
在迎峰度夏叠加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下,通过线上开展需求响应,为电网有效“减压”,有了提升效率之外更多的意义。记者了解到,今年夏季以来,“网上国网”面向企业和居民用电用户发起邀约328万次,点击次数突破64万,响应负荷220万千瓦,全面引导客户进行削峰填谷。
截至目前,国家电网经营范围内14个省(涉及15个省公司)出台了需求响应激励政策,建立了3320万千瓦可调节负荷资源库,约占最大负荷的3.56%;累计开展削峰填谷146次,合计削减尖峰负荷3518万千瓦,提升低谷负荷2630万千瓦,促进清洁能源消纳超5亿千瓦时。需求响应以有偿方式引导企业客户科学安排用电,调整生产时序,在服务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电力资源配置。
此外,为深度挖掘客户用能需求、支撑能源消费侧电气化,国家电网还建设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省级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和“网上国网”等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统筹支撑三项业的开展。
未来,国家电网将继续推动重点领域电气化,聚焦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广电能替代技术,进一步提升重点领域电气化水平;推动先进技术及关键装备研发,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及科研机构,加强电气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制,推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创新突破电气化商业模式,突出市场引领,积极探索“互联网+能源托管”、共享替代等商业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通过构建多元电力供应体系、强化电网建设、完善应急保障体系等措施,提升电力供应安全可靠水平,支撑电气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