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市场百舸争流 行业突破亟待系统性协同创新

发布日期:2021-09-26  来源:证券日报

核心提示:储能市场百舸争流 行业突破亟待系统性协同创新
2021年,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储能无疑是最受资本市场关注的赛道之一。
 
一方面,随着政策加码,资本加速布局;另一方面,储能发展仍存在供应链安全、技术进步等瓶颈。而面对广阔的发展前景,参与者如何发力,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9月23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的“中国清洁能源科技资本峰会”在京召开。在以“数字化、储能加持清洁能源改变世界”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智新咨询首席分析师曹宇、江苏天合储能总经理韩亚西、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晶科能源研发总监张昕宇、隆基清洁能源总经理助理康凯、协鑫能科战略研究部总监马海伟等业界人士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数字化、储能等与清洁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
 
双碳目标之下
 
跨界融合发展成趋势
 
谈及光伏产业,晶科能源研发总监张昕宇表示,“碳中和”是一个宏伟的概念,强调的是应用端,其对光伏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光伏在不降低能源消费的情况下,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光伏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更低的成本、能耗和更少的环境影响,创造出更多的电力。这与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但隆基清洁能源总经理助理康凯认为,随着光伏、风电占比的提高,也给整个电力系统带来了挑战。“电网需要发电和用电平衡。随着光伏发电装机增加,其白天发电量可能比整个使用量还大,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系统的不平衡。同时,这也会给光伏发电带来成本问题。对此,隆基股份的解决方案是引入氢能,将电转化为氢,同时不提高光伏系统成本。”
 
以水风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零碳能源,特别是风光等非水可再生能源,虽然具有清洁零碳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间歇性、波动性等短板。也正因为此,市场期待其可以获得储能、氢能、数字化等技术的辅助,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江苏天合储能总经理韩亚西表示,当下行业已掀起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浪潮,光伏、风电、储能要全面融入发电系统,这意味着不能单单从发电设备角度思考问题,而一定要有电网交互的思维。“这一模式面临两大瓶颈,首先,如何建立合理的、市场化的电力交易体系?其二,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各个环节可追溯、在发电整个过程中,做到信息流和能量流的监测、可控?这是业界需要向华为这样的巨头学习的重要内容,即如何实现数字化和新能源的融合。”
 
目前电化学储能拟在建项目
 
达到了3.5GW左右
 
此前,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资本加速布局储能领域,积极开拓储能项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介绍,今年上半年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超600MW,调研数据显示,目前电化学储能拟在建项目达到了3.5GW左右,而去年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装机大概仅有1.57GW左右。此外,今年下半年在建储能项目普遍体量较大,从几十MW到百余MW,个别项目甚至达GW级。
 
协鑫能科战略研究部总监马海伟表示,“目前国家电力装机总容量23亿千瓦,按此规模,若想完全满足新能源发展需求,需要配置各类储能装机的规模预计在2亿千瓦以上,而现在我国总共储能规模包括抽水蓄能也仅有3000多万千瓦,潜在市场的空间巨大。”
 
刘勇认为,在“双碳”背景下,储能热度与技术均有提升,但距离真正落地仍有差距。主要体现在需要加强基础性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系统集成方面要重视智能化、安全可靠性、数字化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储能的规模化发展应建立在整个储能系统的迭代升级基础之上。
 
马海伟表示,储能在规模化应用初级阶段离不开国家支持,业内呼吁国家进一步扩大电力峰谷价差;协调低成本资金支持;加快推动绿证等政策支持。此外,储能的发展还需要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成产学研结合,加速技术更新迭代,进一步降低储能成本,提升安全性能。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