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跨越了50万辆大关,而配套的充电设施建设仍较为落后,全国近18万个充电桩的数量已然初具规模,但这其中的“水分”同样不可估量。在这背后,饱尝充电辛酸的却是庞大的电动汽车用户群体。以用户充电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反映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警示接下来的建桩和运营企业,敦促行业健康发展,正是媒体人的责任,也是此次调查的目的所在。当然不可避免的,也会有人质疑调查的动机和针对性,而只要仔细阅读稿件,便可知道,文字只为反映客观情况,绝非带有针对性,这一点足够经得起验证。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的形式,我们在北京市充电设施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上,按照充电桩的建设数量,对前15家建设和运营企业、近30个充电站点进行了抽查。其实自从2015年8月至今,《新能源汽车新闻》编辑部每年都至少会对北京市充电桩市场进行一次调查,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每次都有诸多雷同,而此次由于正值新旧国标交替之际,所以车桩兼容性较差、售后检查维护机制不完善、安全存隐患等新问题均凸显出来。
惊险刺激与跌宕起伏
本次调查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记者将每个站点的充电过程进行客观描述,真实地再现了用户的充电壁垒,而在充电过程中,不免还有一些惊险刺激的场景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犹记得在国网益园文创基地公共充电站充电时,原本以为将收获一次最佳的充电体验,然而,当记者通过APP扫描即将结束充电时,APP界面却弹出“结束充电失败”的提示信息,在APP界面显示失败、充电桩触屏又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几番心理斗争后,记者终于还是勇敢地按照APP提示强行拔下了充电枪。要知道,拔枪的刹那,充电桩已有49.4A实时电流经过,对于非专业者,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安全隐患有多大。而这透视出的问题,除了APP的错误提示外,更多的是2011年版老标准与2015版新标准不匹配在作怪。
说到新旧国标不匹配的问题,又不免让人联想到另一跌宕起伏的充电故事。“国标升级,星星充电快充全部失效”的调查文章一经发布,星星充电的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了编辑部,要求与记者共同到现场再次进行充电测试,然而几番测试后的结果仍未改变。工作人员坚信并非桩的问题,而解释为“新国标升级,车辆未升级的过。”于是,在工作人员的要求下,这辆2015年购买的北汽EV160终于上了“手术台”,首次在4S店进行了系统升级。意想不到的是,升级后的车在4S店就近的星星充电快充桩上再测试后,充电桩的表现仍然不稳定,有的桩可充,有的却不可充。要问什么原因,说到底,工作人员至今也未能给出一个明确合理的解释。
“缩影”背后的深思
其实,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还不少,在整个调查中,虽然仅涉及北京这一个地区、仅15家企业和30多个充电站点,但“缩影”中透视出的问题同样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相信,放眼全国充电桩市场,同样存在这些问题,甚至还隐藏着其他的更多问题。
此次调查中普遍存在的最大问题主要有七点,也是行业决策者、已经建桩和计划建桩的企业值得重视的。第一,新旧国标更迭,车桩严重不匹配。第二,商业模式背后的利益链存争议。第三,充电桩检查维护实施不到位。第四,充电网络信号不稳定,刷卡或扫码充电识别缓慢。第五,建桩位置不合理。第六,充电APP基础功能尚不完善。第七,客服人员专业性有待提高。
对于以上七个问题的详细分析将在《新能源汽车新闻》4月刊杂志上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忠于用户体验
关于此次充电桩市场调查,业内的说法各有差异。一些说法认为,报道过多地将矛头指向了充电桩而忽视了车辆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说法指出,调查过于片面化。而《新能源汽车新闻》看来,此次调查主要基于用户实际充电的角度出发,真实还原用户充电中遇到的痛点,毕竟只有了解用户充电的痛点和需求,才更有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和避免错误重蹈覆辙。
值得欣慰的是,此次调查得到了诸多业内人士和用户们的肯定。在调查进展过程中,特来电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公开了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发给78个城市公司总经理的信。在信中,于德翔表示,要深入一线,做用户体验,发现问题,排查问题,彻底根治属于企业自己的问题,并明确了排查工作的方案和解决时间。他说:“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不能找到自己产品和管理深层次问题根源,不重视运营,没有让用户有很好的体验,特来电就不会走远!”此外,也有一些企业在报道后的第二天,就到了现场进行问题的勘察,并表示将重视这些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