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完全市场化和高质量发展攻坚期

发布日期:2020-09-30

核心提示:在万钢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完全市场化和高质量发展攻坚期。应坚持新能源汽车重大战略方向,推动新能源汽车由政策驱动向市
 在万钢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完全市场化和高质量发展攻坚期。应坚持新能源汽车重大战略方向,推动新能源汽车由政策驱动向“市场+政策”双轮驱动转变,确保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9月28日下午举行的以“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开放合作”为主题的全体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发表主旨演讲。

 

万钢针对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遇大变革的背景下,表达了汽车行业共克时艰、跨界协同、合作共赢的看法和建议。

 

万钢表示,今年以来,汽车行业齐心协力,携手抗击疫情,中国汽车工业显示了极大的能力和应急功能,为防控疫情做出贡献。

 

此外,中国汽车产业积极复工复产,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而工业和信息化部还组织召开畅通全球汽车供应链研讨会,围绕汽车产业发展有关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共同推动疫后全球汽车产业恢复和发展。

 

在万钢看来,汽车产业发挥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节点作用,应对疫情促进了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了国内产业链循环,高水平开放加强了国际供应链循环,各国共同推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赋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推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转型发展,全球汽车产业迎来百年未遇之大变革。

 

万钢介绍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情况,2019-2020年8月,受经济下行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美、日、韩等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但欧洲主要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2020年1-8月,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累计销量为57.07万辆,同比增长79.1%,德国同比增长143.6%,法国增长130.6%;中国新能源汽车1-8月累计销量为59.6万辆,同比下降26.4%。

 

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有所下滑,但我国正多措并举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包括延长补贴政策和免征购置税政策期限;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拓展农村新兴市场;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中长期规划;加大充电桩等“新基建”投入。

 

万钢尤其提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在他看来,应系统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和市场保有量的增长,市场和企业对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新的需求,2019年着火事故率约0.5辆/万辆左右,明显低于传统汽车,总体可防可控。

 

“提升安全性需从设计、制造、使用、维护保养、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建立‘本体安全、主动安全、过程安全、应急安全’的防控体系。”万钢这样说道。

 

在万钢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完全市场化和高质量发展攻坚期。应坚持新能源汽车重大战略方向,推动新能源汽车由政策驱动向“市场+政策”双轮驱动转变,确保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对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的引领支撑,加大投入、超前部署,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着力提升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

 

万钢还表示,要全面推动氢能与燃料电池交通的发展,推动氢电融合,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同时推进绿色低碳,加快交通、工业、建筑等用能清洁化转型。

 

而在智能网联汽车层面,万钢表示,世界各国正在大力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我国亦是如此,尤其是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智能网联技术的最好载体。

 

在他看来,智能网联助推汽车产业绿色、安全、高效、便捷可持续发展,多领域融合支撑未来交通系统升级,支持现代化社会体系建设。

 

我国应实现跨界融合,加快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一体化发展,万钢强调,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是实现车路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融合的必由之路。

 

在共享化方面,万钢表示,目前我国网约车和分时租赁出行服务快速发展,2019年,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超过4亿人,比2016年增长了80%,在网民中的普及率达到47.4%。万钢表示,共享出行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最后,万钢总结道,面对复杂多变的内部、外部环境和百年未遇之大变革,全球汽车产业应紧密合作、共克时艰、面向未来,主动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化危为机,加快推进“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转型发展,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世界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