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 | 新一轮电动汽车充换电投资市场机遇浅谈

发布日期:2020-05-12  来源: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作者:赵东元

核心提示:作为新基建重要内容,充换电行业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国家电网宣布,2020年计划安排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
 作为“新基建”重要内容,充换电行业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国家电网宣布,2020年计划安排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新增规模约为去年的10倍;南方电网也表示,计划全年投资12亿元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未来4年投资规模累计251亿元,建成大规模集中充电站150座,充电桩38万个,为现有数量的10倍以上。我国充换电行业将呈现何种市场竞争格局,以及存在有哪些发展机遇呢?
 
一、“新基建”背景下的政策驱动因素
 
如何理解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包括充换电行业的新一轮政策刺激?
 
首先,充换电行业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发展,这是由于充换电行业是电动汽车行业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决定的。电动汽车是交通领域出行问题,围绕更便利、更安全、更友好的出行,电动汽车充换电还涉及电力供应和市政停车等领域。因此,新能源汽车政策、充换电基础设施政策,都有利于这个方向。我国电动汽车汽车保有量从2015年42万辆,增加到2019年381万辆。同一时期,充电桩保有量从6.6万台增加到121.9万台。从车桩比来看,比例从2015年6.4:1下降到2019年3.1:1。但是距离 2015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设定的充电桩480万,车桩比1:1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充换电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还是需要真实的市场需求爆发。
 
 
2015-2019年中国电动汽车及充电桩走势
 
(数据来源:充电桩视界)
 
其次,从时间发展来看,新一轮投资热潮的经济背景是“新基建”以及疫情之后的刺激新消费社会经济需求。
 
所以,分析内因和外缘,充电行业的新一轮政策刺激,是在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行业经过11年实践摸索,在进入真正大规模普及的市场化阶段的前期铺垫。既需要继承上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更要看到新基建的数字互联网技术对充换电行业的新赋能。
 
二、充换电行业市场竞争格局预测
 
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基础设施行业的竞争重心呈现出从“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客户服务”的发展趋势,所以按照技术成熟度理论以及市场竞争的一般发展规律来看,充换电行业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跑马圈地。在电动汽车还没有规模化普及以前(国内已经发展了11年,当前仍属于第一阶段的后期),国家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发展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本阶段的显著特征是政策激励,重视基础投资。拥有配电网资源、市政停车位资源、资金资源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第二个阶段:智能运营。在电动汽车规模化开始普及后(保有量达到千万辆以上),市场竞争重点将从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转换到盈利服务的阶段。本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市场导向,提升运营盈利水平。对于电网企业来说,2019年《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发改价格规〔2019〕897号)明确了充换电服务业务不能纳入输配电定价成本,因此,当前存在的充电桩利用率偏低问题,必须解决,否则规模庞大的充电桩基建投资,将对电网企业运营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三个阶段:客户服务。通过数字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围绕客户需求开展充换电服务。本阶段的显著特征是数据驱动,用户为王。拥有更多的客户资源,尤其是数据资源的企业将占据竞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充换电数据只是汽车用户出行数据的一部分内容,而拥有充电桩资源,并不等同于拥有客户数据资源。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竞争态势。目前,我国充换电行业整体上还处于第一个阶段,重视基础投资而行业盈利水平有限,因此具有资金优势、电力资源优势的电网企业起到主导作用。但是,电动汽车一旦进入普及阶段,保有量达到千万辆级后,电动汽车充换电行业终究要回归到本质上的出行消费领域。擅长于智能运营、客户服务型的新兴企业就有充分的机会。未来的充换电生态是消费者用实际行动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选择出来的。
 
三、未来电动汽车充换电新技术
 
当前虽然有V2G、智能引导等理念,但缺少市场环境,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驱动下的技术迭代升级阶段。只有在真正进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规模化应用阶段,新技术将层出不群。未来的充换电新技术主要有:
 
低成本车载智能终端(充换电数据入口);
 
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运营中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的客户画像,提升客户体验的应用;
 
减少等待时间,提升客户体验的大功率快速充电;
 
充换电(储能站)参与电力系统响应的互动技术;
 
区块链技术在充换电领域的应用;
 
帮助客户获得额外收入的V2G技术;
 
而更长远来看,未来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很可能颠覆现有的出行模式。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