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接上“新基建” 互联网智慧出行“双打”正当时

发布日期:2020-04-29  来源:通信信息报

核心提示:目前,可以说是风口的新基础设施是绝对不可或缺的。然而,已经默默工作了十多年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堆已经跟上了5G和人工智能的步
目前,可以说是“风口”的“新基础设施”是绝对不可或缺的。然而,已经默默工作了十多年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堆已经跟上了5G和人工智能的步伐,许多领先公司已经采取了行动。华为最近发布消息称,将发布华威iCharger汽车智能相关产品。据了解,即将发布的新产品是华为DC快速充电模块,这表明华为将开始生产电动汽车充电桩。此前,阿里高德地图宣布推出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解决方案,并正式推出充电地图。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10年,中国的充电桩建设将出现6300万吨的缺口。在充电桩被纳入“新基础设施”之后,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将被创造出来。这也意味着充电桩行业将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浪潮,这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大有裨益。

政策利好,充电桩潜在市场超过1000亿

对收费基础设施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强。从2009年“10城1000车”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开始,中国设定了“新能源汽车中央补贴和地方收费设施补贴”的政策基调。201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根据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对当地充电设施给予补贴和奖励。2019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表示未来“补贴将从购买新能源汽车转向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充电桩最近被列为七大新基础设施领域之一,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和支持不断增加。

利用“新基础设施”,全国许多地方加强了对充电桩建设和运营的支持。3月4日,湖南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将加快收费基础设施建设。3月6日,海南计划从2020年开始分批对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给予补贴。3月11日,天津市计划确保到2020年在全市各区完成1000个公共收费桩的建设,并对通过检查的人员给予补贴。3月12日,北京发布《19-20年度北京市电动汽车社会公用充电设施运营考核奖励实施细则》;3月25日,广州发布了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收费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补贴标准.

据报道,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交流充电桩和DC充电桩的比例分别为63.3%和36.5%。预计充电桩缺口的市场价值为1420-2413亿元,由于充电焦虑,DC充电桩的比重不断增加,进一步提升了整个市场的价值。

万亿市场背后的风险和机遇

“新基础设施”政策将加快中国充电桩行业的投资,从而显著增加对充电设备的需求。整个充电桩行业将从中受益,给技术先进、经营积累深厚的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资本市场的嗅觉一直很敏锐。近日,奥迪股份公司与上海杜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在中国生产柔性储能和快速填充桩。

3月31日,蚂蚁金服全资子公司上海云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33.33%的股权成为单工(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3月6日,宁德时报与福建白城新能源成立合资公司,成立上海快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业务范围包括新能源技术、电池技术、停车场(仓库)管理、新能源汽车充电及换装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等。

广阔的前景和密集的优惠政策

据悉,TEPCO作为第一家公开宣布盈利的企业,五年投资50亿元,前四年累计亏损6亿元。直到2018年,它才跨过盈亏平衡点。TEPCO新能源董事长余德祥曾经说过:“在早期,每个人都必须投资。TEPCO在过去几年损失了8亿元。其他人要做到这一点而不损失5亿元是非常困难的。”

5G V2X的建设是在正确的时间,或者说推动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虽然向打桩企业收费以获取利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有很大的潜力。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进一步升级和把握“新基础设施”带来的机遇呢?

业界普遍认为,应该在数据价值上做出努力。

5G的商业应用速度已经加快。许多工业巨头,如汽车与道路协调公司、V2X公司、电信公司、汽车公司、互联网公司、道路管理公司和地方政府,纷纷参与建设,从而在产业链中构建了一个具有协同创新的汽车与道路协调的新生态。

业内人士指出,在传统基础设施模式下,投资者主要强调硬件投资,追求数量上的规模经济。在新的基础设施模式下,计费网络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诸多新技术中的优势将成为赢得第一次机会的关键。

国电智能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宋宝松表示:“未来围绕充电桩将会有更多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如V2G、V2X等技术的改进。智能联网汽车和智能能源社区是未来生活的主要趋势。随着充电和车辆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以及数据的开放,每个充电行为背后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可以从电池信息、用户车辆信息、充电信息等中挖掘更多的增值数据服务。为二手车、用户肖像等提供更多支持。”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