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根充电桩汇聚成的充电数据,才是推动这个产业前进的原生力。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离不来充电桩的硬核支持,如同燃油车的发展离不开加油站一样。年初严选EV发布的《新能源用户调查报告》中显示,是否具备便捷的充电设施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充电桩建设将迎来酷暑模式
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依赖关系不必多说,现阶段提高车桩比是提升充电体验的有效方方法。
而我国现在有多少充电桩呢?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中国充电联盟充换电设施统计数据报告》,截止2020年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4.5万个,其中公共桩53.1万个,私人桩71.4万个。
看起来不少,这个数据在全球也是领先地位。甚至,中国一个城市的充电桩数量比欧洲某个国家还多。
中国现在有多少新能源车呢?
根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若按照这一数据计算,目前新能源车桩比约为3:1。
现阶段,我国充电桩建设远不足规划提出的2020年建成500万个充电桩、车桩比1:1的水平。
现有数据下显然无法保障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充电体验,未来伴随新能源车辆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充电桩的数量及建设运营都面临新的机遇,当然也是挑战。
疫情之后,新基建已经成为产业增长的契机,5G基建、特高压、大数据中心、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将迎来利好。
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而言,充电设备需求显著增加将为充电版块带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整个充电桩行业将因此受益,借助于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辅助,充电运营更加科学的管理、安全监控系统的完善,云平台服务提升用户体验等,中国的新能源充电网也将迎来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充电桩背后的大数据也将成为推动产业发展最强的原生力。
充电桩背后的有趣数据
当前,既有充电桩运营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大数据,在行业端无疑会给充电桩的新建及运营提供更多参考意义,甚至实打实的利润来源。
而在用户端,用户行为的数据背后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和大家分享。
此次,严选EV充电奇遇季我们增加了部分充电数据分享,通过采访及数据挖掘为各位展现充电大数据背后的有趣的一面。
此次我们数据采访来源为北京市公用充电设施数据信息服务平台e充网(简称e充网)。
e充网成立于2015年,主要承接建设并运营的北京市公用充电设施数据信息服务平台,是国内第一批落地建成的政府级充电设施监管服务平台。
简单的说,北京的所有运营的公用充电桩信息都需接入北京市公用充电设施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因此作为北京市级平台,e充网的数据维度相对更广,数据也更全,更具代表性。
快餐为主 充电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
以下数据都是以北京市为例。
e充网相关负责人向网易汽车表示,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12月,北京累计建成20.09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其中,私人自充电桩约15.26万个,公用充电桩约2.43万个。此外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已建成约1.8万个单位内部公用充电桩。
目前,北京市社会公用充电设施已形成快充桩为主建设格局,快慢充建设比例为1.8:1,分别以60-90kW的快充桩和7-15kW的慢充桩为主。。
目前北京已经形成了平原地区充电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的公用充电网络体系,部分重点领域充电服务半径小于0.9公里。提前完成《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要求。
每晚23点为充电最高峰时段
根据e充网发布的《2019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为报告》可看出,每晚23点为北京市充电最高峰时段。
这个数据比较容易理解,公共充电桩通常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晚上23点到次日7点执行谷价。另外,多数用户也会认为,晚上充电人少因此遇到充电高峰。
以天为单位进行观测,北京市充电开始的高峰时段为早上8:00-9:00、下午15:00-16:00和晚上23:00-0:00点;而充电结束的高峰时段为早上9:00-10:00、下午16:00-17:00和晚上0:00-1:00点,充电高峰时段和车主通勤、车辆运营时间息息相关。快充桩和慢充桩的开始、结束充电时间偏好有很大不同,但一天中,快充桩和慢充桩都在电价低谷时段23:00-0:00充电电量最高。
参考大数据的结论,再加上大家日常充电的实际经验,就可以避开北京充电高峰时段,提升充电体验。
日常的天气变化对于充电车主有一定影响,但是总量不大,雨天日均充电电量较晴天下降5.17%,日均充电次数下降6.4%。
快充桩使用需求占主导地位
新能源车主在社会公用充电设施的使用需求上以快充桩为主,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公用充电场站的使用场景多为临时补电,故对快充桩使用需求强烈。
充电贡献方面,快充桩以64%的建设占比,贡献了约94%的充电电量和充电次数,平均每个快充桩的充电贡献是慢充桩的8.8倍。
居民区公共充电设施使用率最高
充电桩的选址也是门学问。
很多用户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地方充电桩数量很多,但闲置的也多;有的地区充电需求量大,但只有区区少数的几个充电桩,充电只能排大队。规划不合理是部分新能源充电桩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城市的公共充电桩选址通常为大型商场、办公楼区域及小区附近。此前厂商经常为我们描述商场商业区充电场景,逛个街吃个饭的功夫就能把电充满,画面很美好。
但实际数据呢?
大数据分析,北京充电量位居前四的场地是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园区/厂区、公共停车场。其中居民区公用充电设施是充电电量最高的所在地类型。看来大家还是习惯在家附近充电,毕竟去商业区还得产生更多消费。
用户单次充电平均花费31.87元
根据e充网发布的《2019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为报告》,北京用户单次充电平均花费31.87元,北京的公共充电桩采用峰谷定价+服务费,这些钱大概最多能充20多度电。
用户平均单次充电时长:快充桩1.32小时,慢充桩:5.09小时
用户平均充电电量:22.15度
12月份充电量最高2月份充电量最低
大数据显示,北京地区充电量最高月份为12月,最低为2月。
免停车费,更有力吸引车主
分析发现,停车费和服务费对充电行为有一定影响,免收或限免服务费以及实行分时电价的充电场站,用户使用偏好更高。
目前北京市内59%的充电场站收取停车费用,38%不收取停车费用,4%为限时免费。免费和限时免费的充电场站对车主更有吸引力,单枪月均充电次数是收费充电场站的1.2倍。
充电数据终将成为生产要素
单个充电桩除了给车辆充电外,或许产生不了更多价值,但将一个个孤立的充电桩以网状形式整合起来,并对其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这些数据就成为一座可以被挖掘的金矿。
数据可以服务于充电站的监控和运维,分析与运行效率评价,为提高充电站点运行管理水平、后续投建站点选址、设备配置提供支撑。e充网同样打造了充电SaaS云平台,可为企业提供定制或托管服务,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智能高效的管理充电场站。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挖掘与智能预测,还可以对充电设施的进行精准调度、故障诊断,实现从远程故障诊断到线下同步维护。
大数据的应用也为单纯依靠充电服务费为生的运营商带来更多利润来源,从而进一步提升服务和充电体验。
伴随充电桩智能程度的更加普及,新能源用车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