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工信部发布公开征求对《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简称“《管理规定》意见稿 ”),《管理规定》意见稿主要修改了四个方面,其中包括取消新能源汽车满足“双资质”的要求。
以往,一家企业若要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既需要符合国家发改委2015年6月6日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同时还需要满足工信部自2017年7月1日实施的《新能源汽车准入规定》。也即是满足国家发改委的生产资质和工信部的销售资质“双资质”,才能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管理规定》意见稿删除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的条款,并在解释说明中提到,发展改革委已于2019年实施《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新建纯电动乘用车投资项目需遵守该规定,《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不再予以适用。
这是不是意味着获得新能源汽车的“准生证”不再需要满足“双资质”?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表示肯定,他表示,企业要拿到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一是要符合投资所在地政府的申请资质,由地方政府对资质进行核准,而后将这一信息报给国家发改委备案,此外,在满足地方政府申请资质的同时,还要满足拟新修订的《管理规定》。
“简单地说,就是国家发改委下放权力给地方政府了。” 对于这一调整,叶盛基认为,这是政府管理的方式向着科学化转变的重要落地。原来是发改委来核准,现在由地方政府核准,体现出谁投资谁负责,地方政府应该要勇于担当。
崔东树也认为,拟调整的准入新规实现了国家监管、地方责任自负,使政策将更具灵活性。“各省市可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去评估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规模以及可行性,未来政策会更高效灵活。”
取消“双资质”,是否会降低企业准入门槛?记者梳理截至目前获得“双资质”的车企发现,目前共有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电动汽车、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汽车、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合众(哪吒汽车)、国金汽车、爱驰汽车、万向集团、速达电动车、江淮大众、国新汽车等17家车企获得“双资质”,而从它们的发展看,知豆、前途、云度新能源等多家车企都面临着被淘汰的边缘。拟调整的准入新规是不是会造成新一轮的企业开启“新能源生产资质战”,而后出现面临新的生存难恶性循环,造成资源浪费?
对此疑虑,叶盛基在回复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拟实施的《管理规定》是准入门槛的科学提升。随着国家以及地方政策对产业投资的统筹布局、科学规划以及有效管理,一定能够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