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电动自行车共享充电桩行业创业,是因为看好它的市场潜力和成长空间。”蔡文林说,“据中国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12月的调查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2.6亿辆规模,同时每年增幅为3000万辆左右,预估到2020年,每4名中国人中就有一名电动自行车用户。”
“假设3亿辆电动车中1/3为有共享充电需求的小区用户,那么这个市场就有1亿用户。假设每辆电动车一周只充电一次,那么平均到每天就有1400万次充电需求,而目前电动车充电桩覆盖比例不超过10%。”
“这个行业17--18年比较火,大量的资本和玩家进场,但是目前大部分已经转型,例如猛犸充电开始转型为电动车生产厂家,小绿人转型为电动车换电企业,其他品牌多转型为充电桩销售企业,以销售充电桩为主。”
对于竞争,蔡文林说道:
“2017年流行共享经济,共享自行车如日中天。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共享概念层出不穷,共享充电桩行业涌现了多个品牌。但充电桩行业客单价低,推广成本高。举个例子,在2017年,不考虑竞争成本的情况下,安装1万台充电桩,机器成本+城市团队开支+安装材料和工费大约需要3000万——5000万元人民币,而1台正常运营的机器每天产出为5-10元,即每月200多元产出。按每台每个月平均产出250元计算,1万台充电桩每个月产出的GMV仅为250万元。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在当时众多共享经济行业中其实算不上很优质,加上各品牌均采用了直营团队负责城市运营,城市现金流不足以覆盖庞大的成本开支,城市拓展越多,公司财务越脆弱。KPI考核也以做数据、起规模为主,当后续融资无法到位的时候,只得大量解散直营团队,或进行业务转型。”
蔡文林继续说到:“虽然现在来看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行业处于低谷阶段,但是这个行业商业逻辑依然成立。小区物业有管理需求,电动车消防安全事故始终是物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小区用户同样需要安全便捷可靠的充电设施,电动车充电是刚需而且高频。”
“我们的优势一个是切入时机,目前大部分品牌放弃直营城市团队构架,城市团队人员或解散或转岗,市场处于放养状态,仅有基础的技术员工进行最基本的运维,部分城市转为代理商模式;第二,充电星空通过产品创新和标准化组件,极大的降低了装机成本并拓展了机器的安装场景,可以实现更低成本下更大范围的的覆盖;第三,投放策略上,我们优先扩展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成本和营收是我们考虑的重点,我们会根据现金流来决定投放规模,而非单纯的追逐用户数、订单数、装机数等数据。”
对于数百万元天使投资,蔡文林说:“作为一名14年初就加入饿了么的老兵,我真的非常感谢部分领导和伙伴的支持与关心,让“充电星空”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从立项到产品设计,到代工厂合作,再到顺利面世,充电星空一定会成为这个赛道中的主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