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电基础设施市场增长将超过70%,市场前景可期。
根据此前国家能源局规划,2017年新增充电桩目标是80万个,加上2016年底我国的充电桩保有量是15万个左右,那么截止2017年底,我国的充电桩数量约为95万个。2020年全国要建成近480万个充电桩,这就意味着2018年-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可达到71.59%。
二、充电基础设施直接市场规模或将超过千亿元级别,市场竞争将呈现百家争鸣。
据预测,2016年我国充电设施市场规模达到400亿元,到2020年将突破1000亿元。其中在2014年-2017年呈现的巨头垄断市场局面也将随着新晋企业出现变化,越来越多具备技术、团队以及资本的新生企业将带来新商业模式,分得大块市场蛋糕。
三、充电基础设施铺设将实现全场景化。
在2017年,多省市也根据《指南》相继发布了本地的政策指导,其中如北京市在去年8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通知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围绕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形成全市平原地区平均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的充电网络;并建成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体系。在落地执行中提出多个重点建设场景,城市公用充电设施场景包括办公类建筑、大型商场、超市、公园、风景名胜区、交通枢纽及驻车换乘(P+R)等的公共停车场,此类场景按照不低于10%车位比例配建公用充电设施。
而四川省则在去年4月制定《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则提出优先在城市综合体、大型商场、商务楼宇、超市、宾馆、医院、文体场馆、旅游集散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以及交通枢纽、停车换乘、旅游景区等公共停车场建设公共充电设施。
公用充电设施场景显然是目前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头戏”。而根据目前的充电技术可见,公用充电设施主要使用的是1)公用交流/直流充电桩:在公用停车场等,由充电桩运营商负责运营;2)直流充电站:即“快充”,充电功率大,充电时间较短,一般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功率通常在60kW 以上。后者直流充电站因快捷性尤其受到车友的欢迎,目前是很多车企、能源设备企业布局充电桩的重要产品。据河北涛振新能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涛振新能源)相关负责人员介绍该公司公司研发的MINI超级充电站,1MWh标准20尺储能集装箱等主打产品能自动适合不同场所电功率的需求,适用于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各类停车场、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等应用场景,为集中式的直流充电需求提供服务。
“当然,未来我们的产品也希望能够应用到无人岛、通讯电站、军事演习、应急供电等更广阔的市场方向。”该负责人表示。
据悉,涛振新能源项目总投资 100000 万元,拥有3个近7000平方米的研发实验性标准厂房和首期占地 200 亩的装备制造生产基地(二期规划400亩),预计年产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10000套。是目前京津冀区域内规划的致力于光储充一体化多能互补型新能源储能装备的产学研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目前京津冀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巨大,在国内排名均靠前,也是涛振新能源等其他京津冀企业的主要目标市场。
不过,在面对未来两年的充电基础设施市场发展时也需要看到技术将成为每个参与者的门槛,尤其在快充领域,如何实现更稳定技术、更低成本成为获取市场份额的重要利器。此前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布了与充电基础设施有关的技术标准将成为企业设备市场准入试金石,其中包括《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条件》(NB/T 33001-2010)《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技术条件》(NB/T 33002-2010)、《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 18487.1-2015)、《用电安全导则》(GB/T13869)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