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云服务+远程智能管理与APP

发布日期:2017-08-11  来源:广东绿网新能源/现代充电桩杂志

核心提示:《现代充电桩》杂志专访----广东绿网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青龙。广东绿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在《〈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

《现代充电桩》杂志专访----广东绿网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青龙。

广东绿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在《〈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的发布与国家向民间资本开放充电桩市场政策落地后,由几家电力配网系统实力生产与设计商在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珠海横琴筹备并实力出资3100万元人民币于2016年重新注册的集设计、生产、销售与集成充电设备为一体的股份公司。公司组建成立之初就提出以市场为主导、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理念,利用近二十年的电力配电网终端供用电设备配套生产供应与集成经验,坚持节能环保充电装备的推广应用。公司以“充电桩+云服务+商品零售+远程智能管理”的基本模式,竭力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满足各种形式需求的各类用户交直流充电桩、便携式充电设备、高速公路服务区风光储能式充电设备、移动式储能应急充电设备等产品与技术服务,提升电动汽车用户的最终应用体验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导向。

2017年上半年,受国网和南网充电桩招投标以及车场补贴政策的影响,市场乏力,广东绿网新能源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好在公司研发的主要精力和关注都在光伏储能充电站上,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后台测试上,都做着充分的准备,为未来市场“互联网+”的理念的大联合奉献出自己的一片心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我国到2020年将建设“四纵四横”城际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新增超过800座城际快速充电站。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换电需求。而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2017年内计划建成充电桩90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10万个,私人充电桩80万个。充电桩进入“爆发时代”各大城市补贴持续加码的同时给充电桩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此广东绿网新能源总经理郭青龙表示,第一:应该明确现在的技术瓶颈不在充电桩技术本身,而在于充电管理与充电对象---储能电池的应用技术,充电桩企业不应盲目跨领域扩张;第二:作为电动汽车充电桩制造集成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技术体现在对用户使用体验的提高上,而不是单纯的机械结构和外观设计;第三:应充分意识到充电桩建设的基础设施性质是未来市场发展与应用的盈利看点,只有充分完善企业产品品质,寻找“设备”与充电“服务”二合为一的平衡点,不走失企业盈利初衷,偏离企业发展方向才是根本;第四:寻找适合前期发展的市场应用机遇与产品技术,尽可能采用自有技术来体现企业产品与“新能源”的结合点、创新点,这样才能借助新能源汽车的“绿色出行”主旨进一步拓展主体产品的应用空间。

郭青龙还表示按照目前电动汽车的发展态势与供应链,公司当前基本属于充电桩设备生产建设商,如果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基本技术模式,要想改变充电桩作为行业“基础设施”的性质显然不太可能,进而无法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基于“行业很火但盈利艰难”的整体局面,也为充分体现电动汽车的“绿色出行”,结合公司已有的专利技术,进一步推出适合已有室外停车站场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风光发电储能一体化小型充电组合设备(有效占地范围4.2米×2米),将新能源发电技术应用在终端充电设备中,并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充电桩无序充电带来的电网负荷冲击,减小充电桩建设站场对市电网配套容量的依赖与新增用电负荷申请的难度,使得只要室外停车站场或停车服务区有常规单相小容量市电的情况下,都可以轻松完善本地充电桩的建设配套。从而顺应地使得普通室外停车站场具备了仅依靠0.8元的充电服务费就可以实现短期盈利的可能。从整体式来说,公司目前正在推行的“充电桩+云服务+远程智能管理与APP”运营模式即为典型的“互联网+”的应用之一,所以公司首先从技术上来使得出厂的每一台充电桩都带有自己的“ID”:实现充电桩安装位置与数量上的数据基本集成与远程云端管理,而不是单纯的刷卡充电人工管理与纯粹的电子机械制造及加工生产,是一种电动汽车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云数据管理服务一体的终端设备供应与充用电服务商。当然,目前提供的终端充电设备也具备接入第三方云端数据管理的技术基础,适合任何一种“众筹”模式下的“云服务”数据管理。从经营策略上来看,我们确定了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充电桩+”技术基础前提,提供有限开放式互联网管理终端设备模式,服务于运营商与充电终端用户的基本理念。

针对充电桩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郭青龙认为作为充电设备制造集成商,虽然看起来启动门槛不高,,如果没有一定技术基础和实体经济的支撑,短期内显然难以寻找到大的利益增长点。不过,由于充电桩基于新能源汽车的 “基础设施”性质,按照目前国家层面与各地方政策逐步落地的状况来看,终端充电设备的需求仍然存在可以预见的快速增长趋势。因此,只要企业具备自己独立的技术创新和服务提升能力,未来基础性建设的需求完全可以保证企业的盈利空间。总体上来说,目前的电动汽车应用市场还没有进入预计的规模,充电服务技术市场尚待发展,新能源的应用规模也远没有达到理想的应用境界,设备技术上还存在一个应用探索周期。当前政策条件下,我们正有条不紊地按照公司投资策略运行,再次增加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设计与研发力度,开发第三方基于终端用户交直流充电桩的运营服务市场,实施基于互联网应用下的“充电桩+”市场应用渠道,并同步考虑与有能力的第三方合作完成一些试点项目,诸如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站场里建设分布式光伏、风能发电、储能一体化充电桩等,拓展公司产品基于“绿色出行”和“绿网+新能源+科技”的发展空间。 

对于充电设施行业目前绝大部分的运营商并没有盈利,前期充电设施建设投入还是较大,回收周期长,对此郭青龙表示,基于充电桩具备很强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性质来说这一个问题,也就是类似于铁公基的建设一样,如果要想承担主体建设,显然需要企业有更大的“体量”与“靠山”,否则就无法持续下去。我们作为后起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终端设备生产与集成供应商,首先就是定位在“供应链”上的一员,而不是五大三粗的“国字号”,无论是“众筹”,还是PPP,当前的国家政策整体方向是建设一个长期的应用市场,不是一种短期的投资行为,无论谁来参与切分这块市场蛋糕,终端设备的供应链始终存在。所以,我们以为,当前作为充电桩设备制造与集成商,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技术与资本、市场拓展能力,稳步发展企业产品的应用体验效果,提升产品的实际配套能力,以终端设备供应商的“体格”来完成实实在在的企业原始资本积累,抱住充电桩是为电动汽车提供能源的基本原则,以小的终端用户体验为起点,联合实力经济试点推广,实现企业发展的长远愿景。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