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断奶”,PACK企业竟成行业“受气包”
受到补贴政策退坡的影响,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方面稍显停滞。随着“三万公里”标准的施行,车企获得补贴的时间周期将大大延长,而大多数依靠车企回款的电芯和第三方PACK企业在资金方面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受车型和车企造车技术的影响,各家车企动力电池系统的成本占整车成本比例不尽相同。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动力电池系统成本将成为车企造车的主要开支。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步退坡的当下,车企会想方设法降低整车成本来保证车企的收益,而动力电池系统首当其冲地成为了车企“下刀割肉”的地方。电芯企业和PACK企业的利润空间正在被进一步压缩,特别是PACK企业。曾有动力电池企业透露,车企要求动力电池价格下降30%,电芯企业在叫苦的同时,只能进一步压缩PACK企业的利润。受到车企和电芯企业的双重挤压,PACK企业变成了“风箱里的老鼠”。
事实上除了利润空间被压缩外,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也面临着被整合的“危险”。据电池中国网统计,在工信部公布的1-6批次新能源汽车目录中,第三方PACK企业涉及的车型仅仅占到约20%。电芯企业和车企,正在逐步将PACK整合到自己的产业链里,这将对第三方PACK企业造成沉重的打击。
PACK企业两极分化,BMS成为考验企业的“试金石”
整体来看,PACK业务分为以下三个领域:电池封装,BMS系统的研发,还有就是两者的整合业务。
电芯企业的PACK业务多以整合为主,依仗自身电芯的优势,搭载自己或第三方研发的BMS系统,进行电池封装,这样可以延长自己的产业链,从而取得更多的利润。电芯企业整合的封装业务,往往只针对自家的电芯产品,标准较为一致,这类产品在品质上有一定保障。但BMS研发是一个技术集约型的产业,目前国内大部分电芯企业都没有精力深入进行。
车企多致力研发配套自己车型的BMS系统,车企加紧研发BMS系统可以减少对供应企业的依赖。车企把核心技术收入囊中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新能源车型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而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划分较为复杂。在第三方PACK企业中,有少数企业专注于BMS系统的研发,此类企业行业集中度较高,有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还有部分企业将电池封装和BMS研发相结合,这类企业多数与汽车企业或电芯企业合作,除了有技术优势,还有较为顺畅的供应链条。然而这两类企业仅为少数,目前国内涉及PACK的第三方企业多达100余家,一些企业研发的BMS技术较为简单,另一些PACK企业只进行简单的电池封装,缺乏技术优势将让这类企业很难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高端乘用车的崛起,车企对于BMS的技术要求会越来越高,有良好技术储备的公司会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技术弱势的企业,将有可能沦为市场整合过程中别人刀俎上的“鱼肉”。
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将撼动PACK企业生态圈
目前国内的动力电池生产的各项标准尚不统一,电芯企业所生产的电芯在外形和内部一致性上都有较大的区别。PACK企业在生产上很难做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PACK企业的产线上还较多的依赖于人工调整,生产效率相较低下。国内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中,以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其生产线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但据了解,即便是这些龙头企业,在PACK产线上也稍显力不从心。相比动力电池产线上配置几十人就能满足生产需要,后方的PACK线上往往要上百人,颇有强弩之末的感觉。
对于车企而言,很少有车企愿意分出精力来处理PACK的组装工作,而这就为那些只依靠封装也能过活的第三方PACK企业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这类PACK企业很难满足车企对整车定制的要求。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产品交付周期长,产品合格率低的诟病逐渐暴露,车企和此类PACK企业的矛盾逐渐升级。
随着PACK行业的不断规范,以及动力电池标准化的逐渐加强,具有技术、资金等优势的第三方PACK企业将有可能率先在PACK生产工艺智能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届时,这类大型的第三方PACK企业将逐步吞噬小企业的市场份额,生产技术落后的企业也将逐步被市场淘汰。
第三方PACK企业路在何方?
由于目前车企施行“零库存”的管理方式,PACK企业大多围绕车企分布,未来那些在研发、资金和市场规模方面偏弱的小企业,将可能面临被电芯厂家或车企整合的可能。比如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力神电池、沃特玛等电芯企业和类似于长城、江淮等车企,为完善产业链,将会对占据地缘优势的PACK企业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产业链闭环。
而大型的第三方PACK企业,将会和电芯厂、模组厂进行强强联合,同下游车企进行对接,成为PACK企业的行业巨头。如普莱德,就将会形成从上游电池材料+电芯+PACK+新能源汽车一条完善的产业链纽带。
总而言之,PACK行业作为承接新能源汽车中游和下游的过渡环节,本身有着较大的市场空间和行业利润的增长点,而随着PACK市场的不断成熟,行业的不断规范,相信只有少数企业可以在竞争中生存下来,而大多数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