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11年到2016年短短5年里,销量从不足1万辆发展到51万辆,销量激增推动了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及对锂资源的旺盛需求。如何发展锂电产业,培育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锂资源、材料和动力电池企业,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以推动电动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行业一直关注的重点。在本届锂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相关政府官员及行业专家围绕锂产业发展进行了“问诊把脉”,且听听他们怎么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产业健康发展要靠四个理念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成长期,之后怎样才能健康快速发展?要靠四个理念:一是创新驱动;二是双轮驱动,即政策驱动+市场驱动;三是好的产品、好的基础设施、好的商业模式;四是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人文网的融合。
提高动力电池创新能力,要注重电池安全。从纳米级的材料到电池包,要做到机器安全、滑行安全、功能安全、电机安全。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动力电池核心技术未有根本性突破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需求,尤其在基础关键材料,系统集成技术、制造装备和工艺等方面还存在欠缺,需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推进动力电池关键技术攻关。搭建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动力电池共享平台,引入优质资源,加快推动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建设。
二是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动力电池与材料零部件、装备、整车等产业协同发展,推动自主可控、协调高效且适应发展目标的产业链体系建设;鼓励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与装备生产企业强强联合,加强关键环节制造设备的协同攻关;促进智能化制造成套装备产业化,有效满足动力电池生产制造等需求。
三是加快标准体系以及测试评价能力的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化路线图,加强动力电池产品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企业创建更高的标准体系;加强测试技术及评价方法的研究,加快制定行业通用的测试评价规程,完善企业自主检测、公共服务检测、国家认证检测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四是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水平。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督的检查,促进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健全产品生产规范和质量保证体系;完善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产品安全预警制度和安全隐患的定期排查机制,加强安全事故防范。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全球纯电驱动转型跟随中国路径
汽车动力电动化经过多方探索,几起几落,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路径。2016年是全球纯电驱动技术转型的标志性年份,多个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也进入了转型期,福特、通用、本田、丰田、大众都开始跟随中国路径进行转型。
当然它们绝对不会进行简单跟随,2020年后要全方位与燃油车竞争。怎么竞争?车辆续驶里程到500公里,电池容量到100度电,充电时间10分钟跑500公里,快充功率350千瓦……这是技术门槛不断提高的过程,安全性的挑战将会全方位倍增。具体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评估大功率直流快充的安全性技术门槛。350千瓦功率充电时,电动汽车的电压就会提高到1000伏,充电电流350安,这会对整车电气安全、电池安全、充电安全、电网安全带来重大技术挑战。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充电技术标准。
第二,制定充电技术与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当前最大的短板是在充电,现有的充电设施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新一代的充电技术又存在安全风险,所以在这方面必须要进行充分研究。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赢在起跑线,但面临一场马拉松
目前为止,锂电池企业总体的产能可能已经超越了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但真正好的电池产品仍然是供不应求。所谓的产能过剩只是结构性的过剩,或者说是某个时段的过剩。
对于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形势,我有六点建议:第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但目前仍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政府的推手起着非常主要的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几年当中,仍然需要政府方方面面大力的支持;第二,跨国企业已经觉醒,在为期不长的窗口期,我们必须要打牢技术和产业的竞争力;第三,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必然是产业链的竞争,动力电池是重中之重,而动力电池中的重中之重是锂资源。如果能够有效利用锂资源,就掌控了动力电池产业的关键,也把握了电动汽车的命脉;第四,民族企业一定要充分利用新能源汽车重塑企业品牌的战略机遇,打造国际品牌;第五,我们现在赢在新能源汽车的起跑线上,但将面临“速度、耐力和意志”比拼的马拉松,是持久仗。企业要站到更加长远的战略高度,来规划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发展,及早做好准备接受完全市场化时代的挑战;第六,政府部门应及时、及早启动、研究市场竞争,将工作的重心从事前的准入转向事中、事后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