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充电桩行业正成为限制新能源汽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短板,表现为充电桩总量不够,车桩比例不协调,公共充电桩 分布不均匀、闲置率高等。一方面车主抱怨找不到可用充电桩,另一方面,充电桩企业抱怨利用率低、利润低。这种矛盾现象尚未得到很好解决。
在公共充电桩领域,对于运营商来讲,现阶段的经营模式仍然以收取充电服务费为主。在电动汽车尚未大规模普及的行情之下,这种单一的运营模式还无法实现普遍盈利,新的商业模式亟待开拓。
对于消费者来说,电动汽车价格、充电电价依然偏高,限制了其购买、使用电动汽车的积极性。同时,在私人充电桩领域,目前的充电桩产业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和电动汽车捆绑销售的模式,这也成为充电桩实现大规模生产、建设的制约因素之一。
“多元化”探索
作为电动汽车推广应用产业链上重要的环节和基础保障,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速。
数据显示,2016年,公共充电桩的数量从年初不到5万个,增加到年底15万个;私人充电桩的安装比例提高到80%以上;城际快充站形成四横四纵两环格局,现已服务1.4万公里高速公路,整个充电桩市场形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连接互通的体系建设。
然而有业内人士表示,充电桩行业对资本的依赖性很大,尤其是前期投入大,这种重资产的行业模式一度让一些规模较小的充电桩企业有些“吃不消”,最终将呈现出弱者退出、强者通吃的局面。换句话说,目前充电桩产业虽然投资火热,但整个市场尚处于烧钱圈地阶段。
以地域为界,随着充电桩市场的推广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主动参与其中。比如,天津市中心城区实现了新能源汽车5公里充电服务半径网络;太原市利用众筹建桩模式快速形成8000多辆电动出租车的服务网络;重庆以换电模式不断探索和创新充电服务等。突破单一的盈利方式限制,部分创新的经营模式也已初见端倪。
比如,部分运营商正在探索“充电服务费+广告费”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在充电桩上安装液晶屏或广告灯箱,通过广告收入抵消部分充电桩运营成本。
同时,一些运营商也在尝试“充电服务费+售车/整车租赁”模式。运营商通过自建的网上商城出售/租赁新能源汽车,挣取部分收益。
此外,一些运营商采取与国家电网合作的方式,初期采取赠送充电桩保险方式,支持客户购买新能源汽车;或者是与整车厂商合作,构建电商平台,提供在线一站式服务;或者是比与汽车金融、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
在大数据时代,还有一些运营商也在尝试凭借手中的新能源汽车使用数据,为汽车维修、保养、电控电池等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或者根据用户数据,与商场、旅游、酒店等商家合作。
携手共建共盈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曾公开表示,当下充电基础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非常突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不解决,电动车就难以继续往前走。
面对公共充电桩使用率、盈利能力偏低的行业现状,政府有关部门、行业机构、企业需要共同分析其制约因素,比如充电电价、支付方式、停车费、区位分布的合理性、停车位占用管理等,探索解决之道。
为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在政策层面,从2015年至今,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推进充电桩产业发展,比如《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等。其中,《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投资进入充电基础设施市场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前瞻性,比如充分调查城市的交通出行特征、商业布局特点、居民工作生活规律等情况,进而找出一条合理布局之道。对于支付难题,有企业代表认为,充电支付方式涉及到技术参数影响、计费模式选择等,也关乎充电桩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但是应该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以互联网支付为主,这种趋势不可阻挡。
总体来看,经过前两年的起步发展,2017年,我国充电桩产业步入新的行业培育期,包括充电技术、投资运营模式、充电安全乃至与整车、电池、互联网、投融资等产业的融合共享等,都值得业界同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此外,车桩分布不协调问题如何解决,盈利模式单一如何突破,技术创新如何探索等一系列问题,也迫切需要各企业从消费端、产业端协同共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