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对沿海地区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能源自给率、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等都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已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海上风电近几年增速较快,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
然而,从2022年开始,中央财政不再对新建海上风电项目进行补贴。由此催生的“抢装潮”已经是行业不言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如何如愿达成装机目标,扩大增长规模,早日实现平价上网?这就要求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在开发规模上必须又快又稳、政策支持上需准确切当,技术创新上要狠下功夫。
开发规模需又快又稳
长期以来,我国新能源资源和需求一直存在逆向分布——一边是西北部地区“风光”资源丰富、自我消纳能力弱,另一边却是东中部地区资源禀赋有限、用电需求和减排压力巨大。如果能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挖掘海上风电的潜力,就可以减轻对长距离送电的过度依赖,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添加强大助力。
国家提出,要加快形成清洁低碳能源可靠供应能力。事实上,以当前风电、光伏的并网速度,尤其是风电部署的速度,还远远并不足以达到2030年目标。
落基山研究所报告指出,零碳电力目前的并网速度并不足以达到2030目标,尤其是风电部署的速度。据估算,要实现2030目标,中国2020-2030年间仍必须新增大约650GW光伏、600GW陆上风电、60GW海上风电、113GW水电和66GW核电装机。也就是说,刨除2020年和2021年海上风电新增的20GW,未来9年我国海上风电还需新增40GW,年均新增444万千瓦。
目前来看,我国海上风电的规模增长步伐也可以说刚“走”稳,距离“跑”还有一段。因此,实现2030年装机目标,海上风电开发规模需又快又稳。
政策支持要准确切当
可以说,任何一个行业缺少政策的引导都无法形成规模。纵观全球海上风电发展,最初阶段都离不开政策补贴的支持。我国海上风电发展亦受益于国家补贴政策。
自2014年以来,中国的海上风电一直享有相对稳定的电价和补贴政策,以促进该行业的发展。而近年来,该政策也稳步开始进行重大调整:2019年,政府将海上风电价格从固定价格改为指导价格,新批准项目的电价将以竞价形式确定但不高于指导价格;2020年,指导价格进一步下降。在2021年底结束国家对海上风机安装项目的补贴,由地方政府按照实际情况予以支持。我国海上风电在政策引导、规模化开发和技术进步的助推下,开发成本一路下降。
2019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拉开了海上风电抢装序幕,文件明确从2022年开始,中央财政不再对新建海上风电项目进行补贴。由此催生的“抢装潮”已经是行业不言的事实。
尽管国家补贴不再,但政策持续性对产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行业纷纷呼吁,尽快明确地方补贴政策。国家层面要对地方政府进行引导,地方政府也需进一步认清发展海上风电的战略意义,以及海上风电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所能做出的贡献,建立针对海上风电的阶段性退坡补贴机制,避免海上风电片面追求规模、忽视质量的“抢装潮”;调动地方财政补贴积极性,通过补贴实现海上风电产业链延伸和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统筹规划,坚持集中连片开发;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海上风电发展协调机制,完善深远海风电产业政策;支持核心产品与重点项目的开发,促进行业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另需加大力度推动项目长期贷款利率下降。
技术创新要狠下功夫
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以能源革命为重要动力;每一次能源革命,又都是以技术革命为先导。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这是历史和现实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更是海上风电产业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科学论断。
海上风电技术创新为啥要强调“狠”?因为,我国海上风电虽然已经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在风电机组、海上输电、海洋工程和运维技术等方面仍旧迫切需要技术创新降本。实际上,平价和降本应是产业研发创新和技术迭代的自然结果。
当前,我国陆上风电已经可以实现平价上网,但海上风电受海上输电成本较高、海上工程和运维环境较差,以及一些非技术性成本和“卡脖子”零部件制约,导致整体开发成本依旧较高。但目前,我国海上风电各个环节都在加速技术创新,稳步技术迭代,尽管产业发展晚于欧美国家,但技术创新的“中国速度”却远超国外。
我国风电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并且在适应低风速条件、中风速、高风速和恶劣环境的风电机组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大容量机组开发上也基本实现了与世界同步甚至领先。WindPower杂志一年一度的全球风机机型评选中,金风、远景、明阳等中国整机商机型长期处于全球前列。
科技创新过程在确定方向、研制过程、转化应用中,常有风险相伴、与挑战相随。从“跟跑者”成为“引领者”,更需要科研团队巨大和长期的付出。我国海上风电整机商用行动书写着“中国智造”的篇章。
对于海上风电装备的技术发展,有专家建议,我国应发挥“举国体制”优势,联合国内研发力量,组建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所“产学研用”团队,打造风电机组叶片制造中心;风电基础塔筒及附属设备制造基地、新建风电机组变流器、变桨系统研发中心,以推动叶片、升压变等海上风电核心装备的国产化,继而促进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追赶国际领先水平并支撑我国海上风电“十四五”建设。
总之,只有在政策的精准支持与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掌握了海上风电的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的制造能力,才能掌握定价权,才能真正将价格降下来,让海上风电稳步走入健康的平价时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