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本文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分析了国家水网建设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面临的任务,研究了实现路径,展望了发展前景,供有关单位和人员参考。
一、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分析引调水工程碳排放现状及需求
引调水工程建设是国家水网“联网、补网、强链”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等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54处,设计年调水量647.9亿立方米[1],依托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沿线受水区不断完善配套工程,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供水规模最大、调水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向北方调水,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我国“四横三纵”为主体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新格局。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于2013年、2014年建成通水,截至目前累计调水量超过6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
当前南水北调工程碳排放主要是已建成的东、中线一期工程运行中发生的能源消耗和对应的碳排放量,碳排放结构以电力消耗对应的碳排放为主,燃油等其他能源消耗碳排放占比较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需要通过13个梯级、共34座泵站逐级提水,工程全线总扬程65米,共安装水泵160台,装机总功率达到36.62万千瓦[2],能耗及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除惠南庄泵站外,基本可实现全程自流供水,电耗主要来自惠南庄泵站,以及全线沿途13座开关站。按照目前全国总调水量647.9亿立方米测算,调水行业年碳排放量约为392万吨。根据有关研究[3],我国当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为100亿吨,调水行业年碳排放量占比约为0.04%,占比总体不大。
二、引调水工程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
1.“双碳”目标与引调水工程关系密切
水资源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引调水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重要举措。作为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和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工程体系,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加快构建以引调水工程为主体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实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的统筹管理,从水利发展系统性、协同性角度服务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2.实现“双碳”目标的措施路径探讨
国家水网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行业特征,围绕“双碳”目标,要研究调水工程建设阶段和运行阶段的碳排放管理,“一企一策”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挖掘碳减排潜力,评估碳减排效益。下面,从八个方面讨论有关措施。
(1)以“双碳”目标引领国家水网高质量发展
“双碳”目标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国家水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持续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坚定不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从工程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尊重自然规律,适应各地自然环境,全面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和沿线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与优化调水线路、在试验探索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总体调水规模、精准把握调水时序,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为沿线地区补水润心的生态效应,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打造绿色调水、生态工程、绿色行业的靓丽名片。
(2)以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绿色低碳管理
以加快绿色转型发展为引领,以践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为目标,加快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管理体系和沟通协作机制,持续深入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制度建设,建立“双碳”信息平台建设,动态监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能源能耗和碳排放指标的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深化内部协同配合,加强对“双碳”工作的统筹部署,保证国家水网“双碳”行动路线图与整个水利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协调一致,确保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工程可落实可执行。统筹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的监督考核责任,按照分级监管、逐级负责的管理模式对各级单位进行监管,逐步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将“双碳”目标任务指标纳入生产经营目标,层层分解任务,加强指标考核,切实扛起责任。
(3)以节水优先战略助力节水节能降碳
水资源供给伴随着能源消耗,运行阶段引调水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消耗。减少水资源消耗,对减少引调水的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和显著效益。按照节约优先的方针,积极推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持续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坚持源头减碳,减少能源资源使用量,大力推广使用绿色节能设施、器具和技术,打造绿色水利泵站和“零碳”站房。在高质量统筹调水和节水的前提下,需求和供给管理应得到统筹加强,将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论证中加强节水评估,推进优水优用、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在处理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关系时应坚决避免过度调水和浪费用水现象的发生。
(4)以创新模式探索清洁能源替代与新能源开发
积极主动推进既有工程能源转型,基于已建成的引调水工程能源消费和生产情况,结合工程运营实际,因地制宜地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科学有序地实施既有工程的能源消耗绿色低碳转型。按照先易后难、先小后大,整体开发、分散实施的原则,重点推进我国已规划实施的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沿线和国家水网沿线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抽水储能等新能源项目开发,助力绿色低碳调水。截至目前已完成首批试点项目利用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惠南庄泵站、卫辉管理处、辉县管理处、邳州泵站的办公楼、宿舍、厂房、闸室、降压站等屋顶空间,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首批试点项目全部投运后每年可为南水北调东中线调水提供绿色电力约275万千瓦时。加强后续工程清洁能源配套建设。在开展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和规划论证的同时,结合沿线地区丰富的水风光资源,科学谋划新能源项目,统筹协调处理好调水事业公益性强、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经营收益低与新能源项目上马快、周期短、效益好等之间的关系,锻造长项、补齐短板,探索调水与新能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高质量差异化发展的机会。
(5)以建设生态水利助力生态保护与修复
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同时具有缩减碳源、提高碳汇的天然优势。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立足调水供水行业龙头企业、国家水网建设领军企业、水安全保障骨干企业战略定位,深入实施“通脉、联网、强链”发展战略,扛起南水北调工程主体责任。通过采取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效益,保障沿线河湖的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持续向北方河流进行生态补水,助力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监督、多方配合”的治污工作新模式,强化水源区和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持续进行后续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利用与修复的关系,守好生态安全的底线,坚决不触碰红线,确保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6)以绿色供应链管理降低调水工程生命周期碳排放
加强绿色采购和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实现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构建绿色生态系统。通过制定物资绿色采购标准,综合考虑节能、节水、环保、循环、低碳、再生等因素,以参考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制定绿色产品清单,进而促进采购向清单内产品倾斜,并加大绿色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加强绿色低碳供应商管理,将低污染低能耗作为建立供应商库的重要考核指标,优先选择在节能减排、绿色制造、低碳耗材、绿色生产、低碳包装、绿色运输、回收管理等方面业绩突出的供应商。对于供应商,应该将绿色低碳纳入其考核评价体系中,并增加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绿色低碳评价指标,以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7)以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动技术减排
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探索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助力调水行业更加高效、精准、可持续地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依托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和精准化决策路径,加快推进已建工程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升级,统筹推进后续工程和数字孪生工程的同步设计、建设和运行,加快谋划水网调度和大数据中心建设,以提高工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大对“双碳”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承担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借助公募REITs、国家低碳转型基金和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等基础设施综合金融支持,助力绿色低碳转型,鼓励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发展绿色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完善绿色发展相关职位、岗位设置,加快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绿色低碳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遴选一批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突出的人才,充实到管理队伍中,为绿色转型提供支撑和保障。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支持深化产学合作,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探索符合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8)以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双碳”和绿色发展专题学习讲座和培训活动,宣讲政策要点,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切实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思想引领。坚定“志建南水北调、构筑国家水网”的初心使命,讲好、讲活南水北调故事,丰富南水北调文化内涵,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多措并举开展节水宣传活动,探讨将南水北调精神纳入全国中小学通识教材的可能性,营造节约用水氛围,珍惜水资源,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国家政策层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从目标构建、完善机制、节水节能、清洁能源替代、生态水利、供应链管理、科技创新、宣传教育等八个方面对国家水网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完善绿色发展体系机制、节水优先战略、既有工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后续工程清洁能源配套建设、生态水利建设助力生态保护和修复、供应链绿色管理降低碳排放、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减排、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环境等具体实施路径。为国家水网规划建设与“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智慧,为国家水网加快构建贡献力量,对扎实推进国家水网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总之,引调水行业将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加强水利行业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入研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