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国内风电场发生了至少35起事故,主要集中在倒塔、火灾,其次是吊装和运输。安全事故频发一方面要求风电场建设质量全面提高;另一方面暴露了风电产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现状。
风电产业安全管理的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整个产业链安全管理涉及技术研发、零部件制造、整机组装、检验认证、投产运营、电场退役及各种配套服务等环节,若各环节间连接不畅,无疑都会埋下安全隐患。
分析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自然灾害。可以说,恶劣的自然条件是造成风电事故的最主要原因。风电机组多安置在风能资源较好的各种复杂地形地带,如旷野、山顶等,运行环境恶劣,极易遭受雷击、台风、海啸等自然威胁。而为吸收更多风能,风机的高度随着轮毂高度和叶轮直径增高不断增加,可以说雷击已成为自然界中对风电机组安全运行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雷电释放的巨大能量,会造成风电机组叶片损坏、发电机绝缘击穿、控制元器件烧毁等。此外,根据建设区域的不同,风电项目遭受的自然灾害也具有差异性。在北方地区,陆上风电场常会遭受到风沙、洪水等灾害侵袭。在东部沿海地区,海上风电场往往远离陆地或处在潮间带地区,面临着更险恶的自然环境,容易受到台风、海啸或者盐雾等自然环境的影响,风险更高。
其次,专业技能培训不足。风力发电专业性强,且涉及专业范围广,员工必须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然而,目前行业内普遍使用国家通用标准的技能培训,缺少专门针对风电产业的专业技能培训,也尚未形成一套与风电场风险特征相适应的培训模式。并且,不少风电场抱有侥幸心理,不愿投入过多财力加强员工培训,以致当机组运行出现错误或偏差后,现场作业人员极易不按照规章要求盲目开展后续处理,往往造成“二次犯错”,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第三,安全管理质量亟待提升。一方面,2020年风电业主为“抢电价”,短期内上马了大量工程,导致近两年工程施工需求出现大幅增长。部分开发商盲目追求速度,忽视风电场建设质量。不良市场竞争导致风电设备质量无法保证。伴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度发展,低价中标、原材料管理不善、使用劣质设备以保持市场占有率等行业乱象一直存在,风机产品质量问题逐渐凸显,本质安全性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另一方面,风电场多位于边远地区,安全管理基础薄。实际上,部分国产风电机组由于早期设计能力不足和工艺水平较低,且不少风机在役多年后关键部件性能早已下降,越来越多的机组出了质保期,“慢性、隐性疾病”逐渐加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就已有近10万台风机超出质保期,规模达到1.2亿千瓦,运行故障频繁,引发的安全事故也日渐增多。
安全是生命之本,是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针对近年来风电事故多发的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风电产业安全生产管理。落实风电场重大事故上报、分析评价及共性故障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风电机组运行质量负面清单; 二要加大力度研发本质安全型风电设备。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加强风电机组的本质安全设计,提高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变流器和轴承等关键零部件的安全保障性能。推动科技创新和安全信息化建设,实施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与预警技术,从源头降低事故风险;三是加强员工培训。定期开展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施工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增加应急演练,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