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布局储能,马斯克如何搅动新超级赛道?

发布日期:2023-04-19

核心提示:今年是特斯拉成立的第20个年头,自成立开始,特斯拉便以为人类提供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作为使命。不可否认,特斯拉已经成为新能源
 今年是特斯拉成立的第20个年头,自成立开始,特斯拉便以为人类提供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作为使命。不可否认,特斯拉已经成为新能源车企中的标杆,但其实特斯拉的目标和布局远不止于此,储能已成为其未来宏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久前,特斯拉公布的“秘密宏图”第三篇章中,便将目标设定为全面转向可持续能源,2050年前实现能源100%可持续,而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这个计划很快就得到了实施。4月9日,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标志着特斯拉首个海外储能电池超级工厂落地中国,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是继生产电动汽车的上海超级工厂之后,特斯拉在中国建设的第二大工厂。该储能超级工厂计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工厂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可达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未来将面向全球市场供货。

megapack外形、尺寸近似集装箱货柜,可存储能源并供能,主要服务于公共事业项目和大型企业客户。有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特斯拉在上海投产megapack有可能改变全球储能产业格局,甚至继电动汽车之后带火另一个超级赛道。


储能是特斯拉的又一增长点

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建设规模越来越庞大,为克服其可持续差、发电不稳定的问题,储能行业近几年迎来了建设热潮。当前,全球储能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特别是储能电池,增长速度异常迅猛。据研究机构EVTank近日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159.3GWh,同比增长140.3%。

事实上,早在2015年,特斯拉便开始布局储能项目——Powerwall。2016年,特斯拉收购了光伏龙头SolarCity,并于当年推出升级版的Powerwall2和Powerpack2。2019年,特斯拉正式推出了Megapack大型储能系统,迅速成为市场龙头。2022年,特斯拉将Megapack产品全线升级为磷酸铁锂方案,完善了储能板块的整体布局。目前, Powerwall和Megapack是特斯拉主要的锂离子电池储能产品。Powerwall是将能源存储在家庭或小型商业设施中;Megapack则为商业、工业、公用事业和能源生产客户提供储能解决方案。

在特斯拉的储能产品中,Megapack电池是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产品。据悉,Megapack可支持千兆瓦时规模的低成本、高密度公用事业项目,灵活性是该电池的一大特点,可随时与电池模块、逆变器和温度系统集成安装,帮助电网更加稳定、可持续。

目前,Megapack主要销售地区为美国(63%)、澳大利亚(23%)、英国(5%)等商业模式成熟的海外大型储能市场。据特斯拉官网数据显示,Megapack目前的总装机量已经超过5GWh。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能源版图的扩展,正在持续拉动特斯拉的业绩。2022年,特斯拉营收超800亿美元,虽然汽车板块贡献八成,但能源板块(储能、光伏及其他)成为了特斯拉增长较快的业务板块。据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特斯拉能源板块营收39.09亿美元,同比增长达40%,特别是第四季度,能源板块营收13亿美元,同比增长90%。而能源板块业绩的增长,得益于特斯拉储能业务的大幅提速。

马斯克在财报会上表示:“特斯拉在储能业务上取得了历史性的增速,并在持续加速中。”财报显示,2022年特斯拉储能业务装机量为6.5GWh,同比增长64%;其中,四季度装机量达2.5GWh,同比增长高达152%。据悉,特斯拉Megapack产能增幅已经超越汽车产能增幅。

装机量的大涨以及后续的表现,使得特斯拉的储能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此前,特斯拉仅有2021年建立的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莱思罗普市的一家储能超级工厂,而据官方透露,这座工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四季度,产能严重不足。因此,作为加州工厂Megapack产能的扩充,在上海建立储能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势在必行的重要布局。

一个超级赛道浮出水面

近两年,在双碳经济、绿色增长的指引和驱动下,储能赛道前景火热。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的数据,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237.2吉瓦,年增长率为15%。

大环境向好的背景下,megapack等新型储能方式逐渐流行起来。近三年来,新型储能累计装机保持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均超过60%,2022年更是创下新高,达到了80%。

毫无疑问,庞大的中国市场是全球储能市场发展的主力军。据统计,2022年在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中,中国占四分之一,年增长率为38%。同时,以锂电池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在中国新增7.3吉瓦/15.9吉瓦时,占比36%,位列全球第一。

从统计数据足以看出,中国锂电池储能产业正在飞速扩张。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和ev tank的预测,2025年中国储能电池装机容量将达到276.8吉瓦时,占全球近45%。目前,国内传统锂电池的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在储能方面都有所布局。

近两年,国家及地方政府频频发布新能源配储鼓励政策,朝夕之间,我国储能行业迎来爆发期。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印发重磅文件《“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 年,我国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所以,2022年也被称为我国商业化储能发展的元年。

4月7日,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3)在北京开幕,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当前储能已成为国际热点研究方向和产业布局重点,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全球储能技术路线不断突破,政策导向不断改善,储能产业装机量快速增长。业内人士均看好国内新型储能市场未来增长空间,2023年我国储能产业将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会上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指出,2022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规模达7.3 GW/15.9 GWh,创历史新高,功率规模同比增长2倍,能量规模同比增长2.8倍,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预计在保守场景下,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0GW,2023年—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9.3%;在理想场景下,预计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138.4GW,2023年—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0.3%。

可以肯定的说,国内各项储能政策落地情况以及商业化路径已愈发清晰,助推更多企业涌入储能蓝海市场。除了比亚迪、华为等行业巨头,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等企业近日陆续宣布发力储能热管理领域,四川长虹也宣布在新型钠离子电池体系等能源领域尝试突破。

国联证券研究并表示,当前海外储能市场需求旺盛,借助特斯拉储能业务的全球渠道,可以带动产业链相关优质企业深度参与海外市场,加速我国储能企业出海进程。2022年国内储能企业业绩呈“爆发式”增长,据海关总署统计,去年前8月,我国锂离子储能电池累计出口299.26亿美元,同比增长82.97%。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占领全球储能电池市场的前三。未来,海外市场仍是国内很多储能企业布局的重点。

“鲶鱼”将如何搅动行业?

特斯拉又一座超级工厂落地临港,不禁让人回想起2019年特斯拉首次与上海“牵手”的场景。这一次,公众关心的是,特斯拉为何选择在上海二度设厂?特斯拉的储能工厂又会在行业内激起什么样的浪花?

从供应链端看,特斯拉看中的正是中国市场世界领先的电池供应链体系。在该体系下,特斯拉可以有效提升其 Megapack 锂离子电池单元的产量,同时降低成本,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储能市场需求。

从营商环境看,上海和临港新片区在过去几年为特斯拉的全球发展提供了优质营商环境,其上海超级工厂实现了超过95%的产业链本土化率,为特斯拉的业绩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也将助力上海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反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019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神速,成为特斯拉首座海外整车超级工厂。2022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交付超过71万辆电动汽车,成为特斯拉全球市场主要的出口中心。此次特斯拉在上海再设储能新厂,是全球企业看好中国市场的一个缩影。特斯拉与上海的再度合作,也向世界印证了“中国制造”的强大能量。

特斯拉入局还将推动本土储能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以临港为核,上海正在打造全球动力之城。临港新片区已经引进了以瑞庭时代、杉杉科技、锦源昇为代表的储能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布局。临港方面表示,未来临港还将通过政策规划、举办中国储能大会等重大活动,加快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集聚,打造上海乃至全国新能源和储能的产业集群新高地。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总经理助理黄志峰指出,上海能为锂电池储能提供良好的应用场景。首先上海用电量巨大,电网调峰需求也相应很大;其次,上海地势差较小,抽水蓄电方式较难推行,锂电池储能应用潜力巨大。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陆瑜也表示,临港打造的开放型产业大集群囊括行业丰富,新能源产业发展成熟,可以较好地支撑储能产业应用。

有国内储能企业负责人分析认为,“特斯拉Megapack工厂落地上海,对于中国储能行业而言‘利大于弊’。一方面,与诸多To B的国内储能厂商不同,特斯拉是一个消费品牌,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内普通消费者对储能行业的认知,有利于储能概念在舆论场上的进一步升温,从而带动资本市场关注度的提升。”以特斯拉的实力,一定会倒逼中国企业向其看齐,注定存在鲶鱼效应。尽管短期来看可能对中国企业构成压力,但外资进入一定会加速中国储能市场的成熟。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