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三千亿元营收和三百亿元净利润光环之下,宁德时代(375.980, 0.00, 0.00%)(300750.SZ)的股价却“跌跌不休”。
根据宁德时代日前披露的2022年年报,公司营业总收入达3285.94亿元,同比2021年的2103.4亿元增长152.07%,净利润由2021年的175.92亿元,提升至307.29亿元,同比增长92.89%。
3月10日披露业绩之后的一周时间里,宁德时代股价已经从401.69元/股,跌落至375.98元/股。
宁德时代表示,业绩增长过快是因国内外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市场持续增长,前期布局的优质产能释放,导致产销量明显提升,同时宁德时代自身降本增效,提升了整体盈利能力。
然而,这样一份成绩单之下,也显露出宁德时代风险的一面。
虽然业绩数据提升,但毛利率方面,宁德时代却已经连续七年下滑,而且2022年的下滑幅度不容小觑。年报显示,受到上游供应链的影响,宁德时代的毛利率从2021年的26.28%下滑至20.25%。其中,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为17.17%,比上年下降4.83%。
此外,更不能忽视的是,宁德时代大手笔投入之下,整个新能源电池行业大批量上马产能,叠加新能源车销量下滑造成的风险隐忧。
毛利率下滑明显
受到上一年新能源车市场的刺激,宁德时代的营收提升较为明显。
2021年时,宁德时代的营业总收入为1303.56亿元,净利润为159.31亿元。2022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就已经突破3000亿元的关口,净利润也突破了300亿元。
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是宁德时代的基本盘。在宁德时代的营收构成中,动力电池系统占比达72%。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是宁德时代业绩的一大支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新能源(4.140, 0.00, 0.00%)汽车销量为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25.6%。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同期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达到258.9万辆和91.3万辆,渗透率分别为22.9%和6.7%。
其他业务方面的表现,宁德时代储能电池业务营收达449.8亿元,同比增长230.16%;营收占比达13.69%。
然而,营收和净利润的高增长之下,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却在下降。
从年报数据来看,2022年宁德时代毛利率为20.25%,净利率为10.18%。公司毛利率同比下跌了6.03%,是近七年来的最低。其中,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从2017年至今逐年下滑,2022年仅为17.17%。
在2018年以前,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均高于30%。早在2016年,宁德时代的毛利率达到43.7%。2020年和2021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宁德时代毛利率也高达27.76%和26.28%。
毛利率下降的同时,宁德时代还在大手笔投入,持续在扩大产能。
2022年,宁德时代全年对外发布多个百亿级重大投资计划,总投资预算近1300亿元。根据东吴证券(6.860, 0.00, 0.00%)统计,2025年宁德时代产能规划已近900GWh。
2022年9月,宁德时代拟投资不超过140亿元在河南洛阳伊滨区建设电池生产基地。同月,公司拟投资不超过140亿元在山东济宁建设电池产业基地。2022年4月,公司拟投资不超过130亿元在厦门建设电池生产基地。
搞“绑定”
宁德时代的毛利率下滑,主要压力来自上游。
随着市场需求的急剧扩大,电池原材料价格显著上涨。
年报数据显示,去年宁德时代电池行业直接材料的营业成本达2266.56亿元,同比增长191.05%;所占营业成本比重达87.93%,比上年增加3.9%。
面对毛利率下滑,扩大产能的宁德时代,正在想法设法绑定更多车企。
有信息显示,近期宁德时代正向理想、蔚来、华为、极氪等多家战略客户主动推行一个“锂矿返利”计划,以实现电池价格下降。
根据资料,此次宁德时代“锂矿返利”核心条款为未来三年供应的一部分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以20万元/吨结算。签署这项合作的车企,需要承诺将约80%的电池采购量交给宁德时代。
其实从整个新能源车的产业链来看,除了拥有动力电池自主生产能力的企业,很多国内整车厂并不怎么赚钱,宁德时代的绑定,只能说像是让大家都“上同一艘船”。
更何况,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的表现,并不乐观。
摩根士丹利报告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增长约为15%,相比2022年增速超过90%是极大的放缓。
事实也正在印证这一点。
2023年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环比下滑46.6%和49.9%,同比分别下降6.9%和6.3%。2023年1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28.2GWh,同比下降5%,环比下降46.3%。动力电池装车量16.1GWh,同比下降0.3%,环比下降55.4%。
车企“揭竿而起”
因为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价格过高,价格压力直接传导至整车厂,也造成一些车企自己投入电池制造。
从2022年10月起,广汽、宝马等车企陆续投入电池生产。其中,宝马投资100亿扩建沈阳动力电池生产,广汽投资109亿元开始自研电池产业化,本田汽车和LG在美国投资35亿美元设立合资电池厂。
一些造车新势力厂商,比如蔚来和小鹏也要自造电池。
确实,在新能源汽车总成本当中,动力电池成本基本占据了一半左右。而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中毛利率最高也不过两成,这给整车厂造成极大压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诸多车企“揭竿而起”,动力电池行业的产能开始加速扩张。
不能忽视的是,电池厂商当中的老玩家也在加速扩产,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风险已经开始积累。
根据信息,比亚迪(237.910, 0.00, 0.00%)到2025年的产能规划超过600Gwh,中航锂电是500Gwh。此外,蜂巢能源以及LG、松下和三星SDI等都在加码投入。如此形势下,动力电池的整体毛利率大概率会持续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