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续航里程谜团窥出新造车企业生存压力

发布日期:2017-06-07

核心提示:2017CES亚洲消费电子展即将在上海开幕,智能和互联系统在新能源汽车配置比例越来越高趋势下,这场以智能科技、高端电子为主要展
          2017CES亚洲消费电子展即将在上海开幕,智能和互联系统在新能源汽车配置比例越来越高趋势下,这场以智能科技、高端电子为主要展出内容的展会,也成为汽车企业发布最新“黑科技”的主要展场。

         近日,国能新能源公布两款概念车官图,并将于6月7日的上海亚洲CES展正式亮相,两款概念车分别为一款轿车和一款SUV车型,最大续航里程为300km。作为第9家获得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的新兴造车企业,首款概念车或量产车的亮相,代表着该企业的技术实力。而续航里程的长短不仅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技术比拼的焦点。
 

 
         目前,共有14家企业获得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除北汽新能源、知豆汽车和奇瑞新能源早已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其它企业均是首次踏足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在获得生产资质后,绝大多数企业陆续公布首款概念车或量产车的相关数据,头条君对14家企业目前公布的最大续航里程进行盘点,以此窥见新兴造车企业的实力。
 


 
         在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到,目前除重庆金康新能源和河南速达未明确公布相关产品信息外,其余12家企业公布的续航里程分化为三个等级。
 
         第一梯队的是400公里-500公里。包括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万向集团、浙江合众4家企业,占到总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这4家企业中,北汽新能源和奇瑞新能源的产品均为量产车。万向集团续航里程480公里的Revero量产车为油电混动量产车,其续航里程不能与其它纯电动产品相提并论。浙江合众公布的续航里程达500公里的概念车,其产品名称和量产时间到目前还未有任何信息。因此在续航里程最据优势的第一梯队中,以北汽新能源和奇瑞新能源的传统汽车企业,仍担当着重要角色。
 
         第二梯队为续航里程200公里-400公里。其中包括长江汽车、长城华冠、江苏敏安、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河南速达,以及陆地方舟。
 
         这一梯队的企业虽然此前跟汽车生产有密切关联,但主要为汽车零部件、客车、低速电动车背景。虽然没有生产新能源乘用车的经验,但对造车一点也不陌生。目前公布的产品信息,除国能新能源为两款概念车,其余均为量产车型。因此,这一梯队的新兴造车企业,具有非常强的行动力。但与第一梯队的企业相比,在技术实力上稍有欠缺。
 
         第三梯队为续航里程200公里以下的企业,包括江铃集团和知豆汽车,产品主要为短途出行的微型电动汽车。其中知豆汽车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开辟出微型电动汽车细分市场,并在该领域占得一席之地。
 

 
         但随着北汽新能源“国民车”EC180、奇瑞新能源小蚂蚁,以及新进入者江铃集团纷纷推出微型纯电动汽车产品下,微型电动汽车细分市场的竞争者将越来越多,竞争也将愈加激烈。
 
         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续航里程的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基面也不断扩大。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极有可能按照续航里程长短,演化出固定的低级、中级、高级细分市场。因此,续航里程的长短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企业的技术实力,也成为一些新兴造车企业博取关注的手段。
 
         目前,公开发布的最长续航里程为威马汽车在今年上海车展前亮相的AG2020概念车,具有1200公里续航里程。这一数据比纯电动鼻祖特斯拉,最新款车型Model S P90D都要高出一倍,与蔚来汽车发布的电动超跑EP9相比,也遥遥领先。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新兴造车企业,威马汽车的真实实力还有待量产车推出后才能一见高下。
 

 
         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进入者,多数企业都标榜自己握有“三电”核心技术,凭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能与传统汽车企业一较高下,在“乱世”中成为“英雄”。
 
         但在这场拼实力、拼技术、更拼资金的比赛中,新兴造车企业要想虎口夺食并非易事。
 
         尽管除比亚迪外,传统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搭载的动力电池均采购于第三方电池生产商,车企自身很少握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但传统汽车企业与动力电池生产商的联盟早已拉开序幕。
 
         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旧玩家早已意识到了潜在的危机,它们通过合作或合资建厂,在动力电池供应链积极布局。
 
         而在资本和市场的双管齐下之后,动力电池产业已经出现以比亚迪、宁德时代、沃特玛、国轩高科为代表的巨无霸级企业。
 
         相比之下,以一己之力兼顾研发、生产、市场、售后的新兴造车企业,面对传统新能源汽车企业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企业的强强联合,新兴造车企业试图弯道超车的胜算非常渺小。
汽车头条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